前天,微博上一条#林徽因卢沟桥事变后写给女儿的信#的热搜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封信是林徽因于1937年7月中旬写给女儿梁再冰的,信件原件现在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中展出。
收信的梁再冰时年尚不满八岁,正在和大姑(梁思成的大姐)等人在北戴河过暑假。信件中,林徽因语气温柔,尽显一个母亲的慈爱:
“我从六月二十六日离开太原到五台山去,家里给我的信就没有法子接到,所以你同金伯伯、小弟弟所写的信我就全没有看见(那些信一直到我到了家,才由太原转来)。
我同爹爹不止接不到信,连报纸在路上也没有法子看见一张,所以日本同中国闹的事情也就一点不知道!
你做一个小孩,现在顶要紧的是身体要好,读书要好,别的不用管。现在既然在海边,就痛痛快快的玩。”
1932年,林徽因和女儿梁再冰(图自《林徽因文集·文学卷》)
面对日本侵略者,林徽因这样告诫女儿:
“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同时不失建筑学家的严谨。信中不仅“第一,第二,第三……”一直到“第十”,列出了十件要告诉女儿的事情,还附上了手绘的古建筑考察路线图,以及从山西返回北平的路线。
林徽因手绘路线图(图自《林徽因文集·文学卷》)
这封信不仅让我们看到林徽因作为母亲慈爱的一面,也看到了她作为古建筑研究者的严谨。当时女儿尚属年幼,所以林徽因在这封信中对五台山考察着墨不多。事实上,这次考察堪称中国建筑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古建筑考察。就是在这次考察中,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发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建筑之一——佛光寺东大殿。
在另外一封写给挚友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信中,梁思成对这段经历做了更详细的描述:
佛光寺在南台豆村镇东北约五公里之佛光山中。……一望可知年代久远。但能比我们先前所发现的最古木构建筑还要老吗?……第二天开始做仔细的调查。斗拱、梁架、藻井以及雕花的柱基都细看过。无论是单个或总体,都明白显示晚唐时期的特征。但我最大的惊喜是爬进天花板上面的黑暗空间时,看到一种屋顶架构,其做法据我所知,只有在唐代绘画中才有……
//费氏姐妹
费正清是美国历史学家、国际汉学泰斗,人称“头号中国通”,他与夫人费蔚梅是梁思成、林徽因一生的挚友(费正清、费蔚梅的中文名字就是梁思成起的)。费蔚梅也是林徽因为数不多的女性知己。
1934或1935年,费正清(右一)、费慰梅(右二)与林徽因(右四)、金岳霖(左一)在北京天坛,右三有可能就是玛丽安。
费慰梅出生于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家庭:父亲坎农博士是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一位伟大的生理学家;母亲是一位酷爱旅行的作家,写过八部长篇小说,也是一位积极的女权运动改革家。
坎农一家有一子四女,费蔚梅是长女,专研中国美术和建筑史,1932年,她抵达北平,同后来成为哈佛大学中国研究巨擘的费正清结为连理,他们的婚礼在一所漂亮的四合院里举行。
1934年,坎农家的三女儿,时年22岁的玛丽安,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远赴重洋投奔姐姐姐夫,也来到了北京。
费氏姐妹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这对来自大洋彼岸的姐妹,用她们的画笔,留下了她们记忆中北平的模样。这些珍贵的画作,如今在沧海桑田的巨变之后,都成了难得的历史见证。
费蔚梅的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玛丽安来到北京后,只用短短数月时间,就跟着中国老师,不光学会使用毛笔,还掌握了中国画的技法。她用稚拙的绘笔,捕捉下老北平恬静的日常生活和五行八作人们幽默有趣的神采,留下了四十多幅生动而又别致的速写。
玛丽安的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或许是继承了其母的写作天赋,玛丽安用诗意的语言,把这些速写作品组织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借助一个初次进城的农村孩子三宝的视角,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老北平的往昔风情。
玛丽安笔下的老北平庙会
说来也巧,玛丽安虚构的三宝,有点儿像老舍的祥子,他们同样来自北平近郊农村,而且还是同时代的人——《骆驼祥子》写于一九三六和一九三七年,而《三宝北平奇遇记》,是作者一九三五年离开北平后完成的;故事虽然不同,但所处时代背景,却恰好一致,都在同一时期的北平。
但与祥子的苦难不同,三宝的奇遇,更似一曲浪漫的抒情牧歌。来自异域的玛丽安,对超出自己往常经验的风土人情和市井万象的生动刻画,更多体现出一位年轻艺术家的敏锐视角。
吹糖人
2016年春天,玛丽安在为这本终于要在中国出版的小书写的序言中说:
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我想,这本小书里的内容,差不多可以成为一份历史记录。我担心,老北平所有那些我熟悉的美妙氛围,胡同,土房,市声,还有日常生活,都久已消失了。
她记忆中的老北平当然都已经消失了。但是这本时隔七十多年又“回到”中国的小书,让我们又从另一个视角回望了那段岁月里的这座老城。
//相关图书
玛丽安?坎农?施莱辛格 著
赵武平 译
活字文化策划 中华书局出版
一位才女写绘于八十年前的小册子,
图文并茂地记录了北平当时的风情。
从中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北京一角,
也可看到中国人一贯的本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