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是一种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据考证,早在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了。文字记载可上溯至东汉。
那时有个叫崔实的写过一本书《四民月令》,其中有“正月可做清酱”的记载。古代的酱油是一种制酱的副产品,又因为是以豆类作为主要原料,所以到了魏晋以后,人们又称酱油为“豆酱清”或简称“酱清”。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用豆酱清腌制肉类的方法。
唐朝孙思邈《千金药方》中记载:“制狗啮人,豆酱清除之”;“手足指制痛,酱清和蜜温涂之”。然而随着语言的奇妙发展,大约从宋代开始,这种黑红色的液体不知为什么又被冠之以“油”。 宋人林洪著《山家清供》,在讲到烹调时就一再提到“酱油”二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称之为“豆油”。
辣酱油是一种世界流行的调味品,兼有辣、甜、鲜的酱油味道。不过它的制成几乎是意外的创造。
大约在1835年前后,英国的桑兹勋爵在印度孟加拉殖民地政府任职期满返回英国了,他从孟加拉带回一种调制印度酱汁的方子,请英国伍斯特郡的两位化学师照方子配制。化学师里德和佩林斯就如法炮制了,哪知道配制成后尝了尝,一点也不好吃,两人便把罐子放在一边,不管它了。过了一些日子,桑兹勋爵派人来催问结果,这两位化学师才想起来,于是跑到地窑中把那些罐子找出来。揭开封口,酱汁上渗出一层酱油,品尝一下,其味鲜美无比,具有英国酱油所没有的独特的辣、甜、鲜味。两位化学师感到这意外的发现可以带来发财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请准把这种味汁制成商品出售,命名为伍斯特郡味汁。
如今的辣酱油仍以原方配制。各种原料先储在大木桶里,每桶每次盛54加仑,然后把上千个大桶,放置几个月,等候味汁成熟。每星期把桶滚动一下,使桶内的原料混合均匀。酱汁成熟后,倒出液汁,提炼后装瓶出售。
大概是豆油的叫法容易与大豆榨出的油相混之故,所以,最后酱油为我国多数地区人民群众所接受,冠以正式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