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十七计:抛砖引玉,诸葛亮设计木牛流马挫败司马懿 声东击西巧计策什么生肖
计策解读
大家好,今天诗会就由我先作诗一首,抛砖引玉……
看到抛砖引玉这个词,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面这个场景吧,这其实也是计策名字的来源。
相传唐代诗人常建,有一次听说赵嘏(gǔ)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就先在灵岩寺的墙壁上题了半首诗,后来赵嘏见到后立即提笔续写,而且写得比前一半更好。
常建的目的也达到了,他用自己比较一般的诗,换来了赵嘏的好诗,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做法为“抛砖引玉”。
这个来源其实已经道出了这一计策的真意:用砖比喻不值钱的东西,而玉则是值钱的东西,是行动的目的。用相似但不值钱的东西,迷惑敌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是计策本意了。
计策原文:类 以诱之,击蒙也。
原文解释就是:用类似的方法、东西,去迷惑敌人,让敌人懵懂的上当受骗。
“抛砖”是手段,“引玉”是目的,就和钓鱼要下饵料一样,让鱼先占到便宜,它才会咬钩,敌人占了便宜才会上当。
要注意的是“类”为类同,迷惑敌人要用类同的诱饵,而不是用似是而非的东西,钓鱼要用鱼真正喜欢吃的东西才行。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巧胜司马懿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我们熟知的三国人物了,五次北伐之后,诸葛丞相又一次带兵出征,统帅三十万蜀国军队,分五路出兵祁山,攻打魏国。
可是因为粮草都在剑阁放着,运送到大军处非常不方便,于是诸葛亮设计了一种非常好用的运粮器具,就是木牛流马。自此剑阁直抵祁山大寨,往来运送粮草,非常方便。
剑阁
很快司马懿就得到军中哨马汇报说:蜀国军队的士兵用木牛流马转运粮草,人不用费多大力气,牛马还不需要喂东西。
司马懿大惊说:“我之所以坚守不出,就是为了让诸葛亮的兵马粮草供应不上,最后自己撤退。可如今他们用这个办法运送粮食,就不会自己撤退了,要想个办法才行。”
于是就吩咐张虎、乐綝,让他们各自带领500士兵,去抢木牛流马回来,二人果然抢了三五匹回来。
司马懿命令工匠拆开进行仿制,进退自如,就和活得一样,于是不用半个月就造了二千余只,和孔明造的一样,接着,司马懿的军队也开始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
却说高翔回去见孔明,说魏国士兵抢走了木牛流马各五六匹去了。孔明笑说:“我正好要让他们抢去呢,我只费了几匹木牛流马,不久之后就会得到他们的更多回报。”
属下就奇怪,诸葛亮说:“司马懿看到我们的木牛流马,必然会仿制的,然后用来搬运陇西的粮草,到时候我们用个计策去抢劫他们运粮的队伍”
祁山道
几天后果然有军兵来报说,魏国造了很多木牛流马在搬运粮草,孔明一听大喜。命王平带领一千人,假扮魏国士兵去截杀魏国的运粮队。
诸葛亮交代说:如果有追兵,你就把木牛流马的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动了,然后你们就自己逃走,等魏军追来,牵拉不动,又抬不走。到时候我再派兵接应,你等再去把舌头转回来,驱赶行走。魏军必然怀疑害怕,认为发生神怪之事。
按照计策施行后,果然如诸葛亮说的那样,最后王平驱赶两千多木牛流马,把魏军的粮食劫了回来,而且还差点埋伏杀了司马懿。
木牛流马
计策中,第一次蜀兵被抢走的几匹木牛流马和肚子里装的粮草就是诱饵,就是诸葛亮抛出的“砖”,后来司马懿仿制的几千木牛流马和肚子里的粮草就是“玉”。诸葛亮只付出了很少的粮食和几匹木牛流马,就得到了司马懿几千匹木牛流马还有粮食。
总结:抛砖引玉计策的施行要点是“砖”,要抛一块对方动心,和“玉”相类的“砖”,这样才能让敌人上当,被我方迷惑。就如同钓鱼,要用鱼真正喜欢的饵,常建要赵嘏的诗也是自己先做了两句诗词作引,诸葛亮也是用真正的粮食和木牛流马做饵才能让司马懿懵懂的上当。
本文重点讲:1979年属什么生肖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