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晚推:天经地义的爱如何在扭曲的方式下毒害属于孩子的人生 梦见开车
强哥今天推荐的是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由陈慧翎导演执导,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
剧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现在这部台剧非常之火,海外华人们连呼“深刻而过瘾”“所有华人妈妈都该看”……而豆瓣上一些大陆网友看后的评价称这部剧“摄制水平与思想深度,完全可以吊打一众所谓’大制作大投资’的国产偶像剧!”
这部剧有五段各自独立的故事,搭配科幻与奇幻的元素,将升学体制底下亲子关系里,望子成龙的比较心和控制欲发挥得淋漓尽致,于是被称之为台湾版《黑镜》。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病态的母亲,心里爱着孩子,但她的一言一行却在不断地伤害着孩子。
在《妈妈的遥控器》中,小伟妈妈正面临人生中最糟糕的事情:丈夫出轨了、工作出了问题……和丈夫离婚后,她把儿子小伟当成自己唯一的希望。
但她突然发现,一向乖巧听话的儿子为了参加毕业旅行,试图用假的成绩单来欺骗她,这让她觉得自己一败涂地。小伟妈妈生气地质问儿子: “你为什么不替妈妈着想一点呢?为什么不争气一点呢?你觉得你可以考上大学么?”
母子关系因此闹僵了,小伟觉得妈妈不通人情,这么重要的毕业旅行也不给去,妈妈却认为小伟不懂自己的苦心。
吵架后的第二天,小伟发现自己一直在重复同一天的生活,今天发生的事情似乎和昨天一模一样,自己说着同样的话,交给妈妈同一份假的成绩单……小伟以为是自己的错觉,直到妈妈和他说,“我知道你偷改成绩,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被卡在同一天。”
原来,妈妈拿到一个可以控制孩子时间的遥控器,只要小伟有做得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她就会选择时间倒流,直到小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止。
妈妈对小伟的爱,慢慢变得疯狂而偏执。为了让小伟做到完美,从生活到学习,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倒带重来。小伟也因此陷入了崩溃,数次尝试自杀。
(尝试自杀却屡次失败的小伟)
面对小伟的自杀,手握遥控器的妈妈显得十分淡定,当小伟绝望地问“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时,妈妈的回答是“死到你选择活下去为止。”这种极端又畸形的爱,让小伟失去了反抗能力。
(隐喻令人窒息的母爱)
《猫的孩子》和《妈妈的遥控器》相似,两位妈妈都把自己的人生悲剧和孩子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把培养孩子成才当成自己人生的追求。
阿衍的妈妈把自己遭遇的家庭暴力归咎为没有把孩子教好,为了让亲戚们尊重她,让丈夫回家,让阿衍得到爸爸的疼爱,妈妈开始逼迫阿衍考试拿满级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这种“唯成绩论”的压抑氛围下,阿衍的精神状态开始出现问题。他开始看见蓝色的月亮,然后进入一个平行世界。阿衍的同学告诉他,只要在平行世界中做特定的行为,他在现实世界的成绩就会有所进步。
而阿衍要做的就是杀死一只又一只的猫。
阿衍很善良,还和妈妈一起救助过小猫。但在成绩的压力下,他还是选择了杀猫。更可怕的是,阿衍杀猫后,妈妈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脱口而出的竟然是“你功课有进步就好,我管不了那么多。”
最终,阿衍的行为被发现了。在去警察局的路上,他忍不住质问:“你爱我吗?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他拼尽全力让自己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但父母只能看到他的成绩,看不见他的痛苦和挣扎,连一个拥抱都不愿意给予。
和前两个故事不同,在《茉莉的最后一天》中,主人公林茉莉乖巧上进,成绩优异,家庭看起来也很美满。但让所有人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茉莉选择了自杀。
林妈妈悲痛欲绝,她无法相信自己的女儿竟然会自杀,她开始寻找女儿自杀的原因。直到一天,她通过一项新科技,在茉莉的意识中看见了自己的模样。
为了督促孩子学习和成才,林妈妈特意辞职,做了全职的家庭主妇。在她看来,自己是爱着孩子的,为了孩子愿意牺牲一切–“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都给你们好的,起早贪黑地干活都是为了你们,为了这个家。”
但在女儿看来,妈妈不爱她,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迫茉莉学习,不让茉莉读中文系,即使茉莉取得了好成绩,妈妈也不会表扬她,而是告诫她不要太得意。
长期的压抑下,茉莉的精神状态也出现了问题。
看似乖巧的茉莉,私底下会撒谎、会偷东西,还有自虐倾向。每当茉莉考砸的时候,她都会在自己的手腕上留下伤痕。
茉莉一直在期待妈妈能发现她的不对劲,“她掀开衣服看到这些伤痕,可能会吓一跳,可能会很难过,可能会跟我道歉说,‘茉莉对不起对不起。’”
但是,茉莉等不及妈妈的道歉,自己选择了放弃。直到临死前,茉莉也没有感受到妈妈的爱:“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
看似平静的生活往往藏着父母难以察觉的问题,父母习惯于发号施令,听不见或者不愿意听孩子的想法。长期下来,孩子也放弃和父母沟通,把自己的心事都藏起来。但看不见的问题不代表不存在,它只是缺少一个爆发点。
作者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孩子们只是想得到父母的一句道歉:“你知道有多少小孩在苦苦等待父母的一个道歉吗?只要有那个道歉,小孩就有办法被释放了,可以走出童年的痛苦了。”可是他们等不到,因为父母会用各种迂回的方式说,”因为你当时很坏啊,所以我们必须这么做”、”对啊当时确实揍过你,干嘛要那么计较…”
在这个奉行“考试”的社会,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成绩当成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因为“爱孩子”、“为了孩子好”,就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孩子的成绩,给孩子施加的压力和束缚越来越多。这些压力和高要求,在不断地刺激着孩子。总有一天,长期的压抑和自我否定会让孩子不堪重负。
其实,绝大部分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如果父母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对孩子的“爱”用力过猛,就只会让你和孩子越走越远。不要以爱为名,把自己和孩子困在“成绩至上”的牢笼里。我们要做的是不断调整和改变爱的方式,所谓父母子女一场,最好的状态是相互成就。
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在我们看来,很多亲子关系的悲剧,都是不平等关系造成的。
(电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导演,陈慧翎)
本片导演陈慧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谈到了这一点:
如果今天,一个女性成为一个母亲之后,她就有了牺牲奉献的心情,她很容易就变成,会对别人情绪勒索的那个人: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为什么你不能拿一些东西来回报我?
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为一个个体,这件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大家都说,我们要当孩子最好的朋友,可是并没有。
一个人长大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件事情真的没有标准答案。最重要的是在于爸爸妈妈本身,你有没有观察人的能力,你有没有看到你小孩的本质是什么,可是我觉得很可惜的事情是,这些爸爸妈妈,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本质是什么。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父母习惯于发号施令,孩子只能服从。如果父母深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就容易搬出父母的权势去压迫小孩,要求孩子的绝对服从。很少人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更不会重视孩子的想法和意愿。
(陈慧翎青少年时候)
有一天她就问了她非常非常要好的高中死党一个问题:“就如果再重来一次,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她的死党就说,那时候最想做的事情是,想去NASA工作,但当初她爸爸坚持一定要填医学院,那没办法,只能去医学院,因为她的成绩就是这么好。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大人仅凭自己的意愿,而扼杀了多少小孩对这个世界的想象跟梦想。
强调权威又不懂放手的父母,无论什么事都冲在孩子前面,全部包办又总挑剔孩子自理能力差,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要求孩子按自己意愿成长,结果不是导致孩子丧失独立能力,缺少自我意识,就是在自己和孩子中间竖了一道墙。
无论哪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最初的意愿,更不是父母想看到的结局。
尊重孩子的意愿,把每个孩子都当成独立的个体,亲子关系会更融洽。
陈慧翎的爸爸是蓝领阶级,是做铁工的,然后她妈妈是家庭主妇,他们都非常地开明。那个开明,有可能是他们无能为力。以至于她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就是——“放牛吃草”(放养式教育)。
(陈慧翎一家)
比如说她很喜欢看漫画看电视,爸爸妈妈从来不会阻拦她去看,也因为这样子的关系,她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在陈慧翎国一的时候,有一次上作文课,写不完,因为要讲事情太多了,她就跟老师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带回家写?”
第二天,她就交了厚厚的一本。很幸运,她碰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那个老师非常仔细地,改完她整本作文,而且在最后还鼓励她要继续写。
当时还是小小的13岁的陈慧翎的心灵里面,就觉得:“我可以写耶,那我要继续写。”
(陈慧翎小时候)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易中天的女儿刚上高三时,就请父亲对其前途进行科学设计。但易中天说:“我虽然是博导,但你仍然必须学会自己选择。”
面对女儿的请求,他不是直接按自己的想法给女儿规划好未来,而是教给女儿选择的方法,把选择权交到女儿手上。
这种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引导孩子成长的方式,才是父母应该做的。正如纪伯伦《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所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要向他们学习,
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爱”和“管教”是两条并行线
这部剧在拍摄手法等方面可能不够完美,但它所探讨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如果你觉得看了不舒服的话,是因为那些都是真实的,那些孩子就是这么不舒服,而且现在可能还有更多孩子一样的不舒服!”
一味地声讨“控制欲强”的父母,没有太多意义,我们希望能通过这部单元剧,让大家看到这种被扭曲的亲子关系,“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痛苦,而我们这一辈的课题,就是学习不要再复制同样的悲剧。”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父母,学会如何爱孩子是当父母的必经之路。父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爱和管教,从来都不矛盾。无论是哪种管教方式,都需要恰到好处,让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后是父母的‘爱’,而非只有“惩罚”。
在严格要求孩子时,表达自己的爱其实很简单,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或完成某项工作时,给予恰当的赞美和肯定;当孩子心情不好时,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苦,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安慰;当孩子需要拥抱的时候,张开双臂抱一抱孩子就好……
最重要的是,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像剧中的几位妈妈一样,让伤害在不经意间一次次发生。父母一句无心的话,或者父母自认为对孩子好的话,可能会变成孩子心上无形的钉。
“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不让妈妈失望。”
这样类似的话,你是不是已经听过无数遍了?
如果不停重复,不停重复,最后会发生什么?
先来看第一个故事——
《妈妈的遥控器》。
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和美国的一部电影《人生遥控器》很相似?
实际上,除了都有那个能控制人生进程的遥控器,这两部剧完全不同。
《人生遥控器》是主人公是主动选择去调快自己的人生,而《妈妈的遥控器》变成了妈妈控制儿子人生的工具。
交叉蒙太奇、音画对位、低调照明、拼切的画面、大面积的虚焦影像……剧集一开场就奠定了整部剧压抑凝重的基调。
从凌乱的画面和人物断断续续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剧情背景——
父亲出轨有了外遇,与母亲协议离婚,答应将房子留给母亲和儿子,并每月偿付养育金。
而连续性的闪回镜头,则都是属于母亲的记忆:年少时父亲青涩的表白、结婚、儿子的名字是由两人名字各出一个字组成的……全是幸福的过往。
但父亲离开的理由却是:“你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不行,她和孩子需要我。”
就在他说完这句话时,母亲拿起面前的杯子,看似不合时宜地询问是否有杯垫,并强迫似地擦拭杯子外壁上的水渍。这里暗示了母亲是属于偏执型人格。
同时诡异的是,画面中出现了一个裸身人偶形象。这个人偶在接下来的剧情中也会重复性的出现,象征了儿子的人生被偏执的母亲所操控的事实。
不负责任的父亲,偏执的母亲,接下去,必定是痛苦的孩子。
随着母亲一句“我要我儿子”,第一场景结束,画面回归正常叙事。
儿子小伟是国中三年级的学生。
喜欢乱涂乱画、与朋友嬉闹、伪造成绩单……令母亲失望。
突然有一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怎么每天都是周三?
每次都是起晚了赶不上校车、同一个出租车司机、撞见同一个人、连续三天发生的事情都是一模一样!
直到第三天小伟像第一天一样把伪造的成绩单交给母亲签字时,母亲说了一句:“我已经给了你三次机会了”。
他恍然大悟——原来母亲有了一个,可以让自己人生不停重复的遥控器。
就这样,掌握了遥控器的母亲,朝着自己所认定的“真理”坚定不移地迈进——
不让小伟和朋友去毕业旅行,让他上补习班,不去就按遥控器;
不让小伟和喜欢的女孩在一起,不答应就按遥控器;
母亲拿着遥控器让小伟变成了自己满意的样子。
剧中和小伟压抑的家庭环境截然相反的,是初恋小岚的家庭。
小岚的母亲是画家,父亲是音乐家,家风开明,小岚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这个女孩仿佛一阵清风,让平日在母亲重压下喘不过气的小伟,有了顺畅的呼吸。
然而巴不得时刻掌握着儿子生命的母亲,又怎么会纵容这段感情的存在。
果然,好景不长,母亲发现了。
借着女孩是不良少女的由头,母亲轻轻按下了遥控器,将这段无比美好的感情变成了小伟划破手腕的那把刀。
甚至连小伟的三次自杀,母亲都会用按遥控器的方式让他活过来……
连死都没办法自己选择,那也只能继续痛苦地活下去。
镜头一转,已是多年后,小伟长大成人。
看似功成名就的小伟,却一直有执念。他想法拿到了母亲的遥控器,回到了和小岚相遇的那天。
此时的画面色彩十分清新美好,全无开头的诡异压迫。仿佛所有沉重的过去都凭空消失。
然而西西弗斯的巨石岂能轻易丢掉,过去的一切,都会在未来刻下无法磨灭的影子。
比如小伟用纸巾擦拭镜面的水渍,这与开头母亲的姿态无比的相似。
你看,逃无可逃,家庭的影响无处不在。
这部单元剧中,母亲掌控儿子人生的极端做法令人深恶痛绝。
看似无我的付出中充满了控制与自私,最终以孩子人生为代价满足自己的欲望。
相比《黑镜》故事的脱俗,《妈妈的遥控器》这个故事对我们来说太熟悉,甚至有点俗套。
它只是将生活中“中国父母喜欢安排孩子吃喝拉撒”的现象,借由遥控器具象化。然而恰恰是这种俗套,才更能让观众思考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病痛。
同样,这部剧的其他四个单元剧:
《猫的孩子》中,母亲因为提升不了阿衍的成绩经常被学历至上的父亲以猫的名义家暴。
阿衍偶然接触到平行世界,只要他杀死一只猫,就能获得一次满级分。
阿衍开启杀猫旅程后,脑子逐渐开窍,成绩稳步提升。
……….
很明显,这个故事借平行宇宙概念,控诉了父权缺位下,丧偶式育儿的惨剧。
《孔雀》中,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孩巧艺,一直被母亲当作名媛栽培。
在贵族学校中,她必须精心伪装成白富美,不能暴露母亲是采茶女、爸爸是出租车司机的出身。
突然有一天,学校的孔雀告诉巧艺:我可以帮你,但你必须付出代价。
这个故事则以暗黑童话的形式,展现了试图跨越阶级的贫穷父母加诸在孩子身上的压力。
《必须过动》中呈现了唯分数论的未来世界,政府根据孩子的鉴定考试分数住房与工作。
胚胎由国家掌控,母亲们可以按需求申请合格的胚胎。
这个故事虽然用了未来科技,但依然照射了血淋淋的现实:高压社会下,孩子们的人生从母体受孕开始就是一场竞争。
《茉莉的最后一天》中,乖乖女茉莉突然跳楼自杀后,想不通的母亲借助新科技进入茉莉最后一天的意识中。由此,她也看到了女儿眼中自己的另一番模样。
这个故事借助《盗梦空间》式的意识入侵,揭露了无效沟通下,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五个单元剧所有天马行空的反乌托邦设定,最终指向的都是,表面和谐、实则残酷的中国式亲子关系。
故事中的父母们难道不爱孩子吗?他们当然爱。
故事中的孩子们不爱父母吗?他们也爱。
只是这种承载着太多期望的爱,在歪曲的表达方式下,显得过于沉重。
其实放眼现实,在中国,这样的父母和孩子太多太多。
孩子的吃喝拉撒,父母都要以“为你好”的名义插一手;孩子就算不满,也是忍无可忍才爆发。
孩子一旦脱离父母的预定轨迹,父母的批评训话紧随而来,甚至不乏棍棒教育;孩子在父母的或柔情或粗暴的教育下,愈发温顺听话。
孩子表达出不励志的人生规划,父母的人生经验就成了苦口婆心的规劝;听了老人言,多数孩子也放弃了追逐诗和远方。
从古至今,我们的社会深受“身之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大于天”、“父为子纲”这样的伦理观影响。
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背后,永远捆绑着“服从”和“回报”。
殊不知,会犯错的父母注定成不了正确的标准;子女除了孩子的身份,也得有独立的人格。
认识到这两点才算体会到该剧制作方的良苦用心。
最后不能不提,剧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取自纪伯伦的著名诗作《论孩子》,不妨读一读吧。
你们的孩子
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
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今天的强哥推荐到此结束!
喜欢的朋友可以添加公众号:强哥影院
到电影专区进行搜索观看。
本文重点讲:梦见着火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