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牵挂·一枝一叶总关情|变迁 在您温暖的目光里 梦见凤凰
鞭炮声中,春天的脚步近了;祝酒歌里,奋斗的新一年开局了。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永远的牵挂。十八大以来,总书记50多次赴基层考察调研,每逢春节都要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几乎走遍了全国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总书记的牵挂·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天带您去总书记曾经到过的贫困地区,看一看精准扶贫带给当地生活的巨大变化,感受总书记的关切激发出的无穷活力。
正值隆冬,四川大凉山海拔2000多米的盘山公路上,车队蜿蜒前行,这是总书记连续第六个年头到基层看望困难群众。
走进大山,总书记专门问起了地处大凉山深处的“悬崖村”。这个坐落在山顶上的小村庄,村民们从山底到山顶,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几百级藤梯。
总书记习近平:“去年(2016年)媒体报道了凉山州的悬崖村,看到村里的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
总书记一直记挂的这个小村庄,这几年新装了上山钢梯,新通了手机信号、宽带,有了光伏路灯,村里人也开始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春节前,村里又开通了货运索道,油橄榄苗坐着索道上了山。
四川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吾木牛:“有2700多株苗子我们将在这个三月中旬全部种下去,把这个油橄榄产业真正地做成脱贫攻坚里面支柱型产业。”
“橄榄花开幸福来”。习总书记说:“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为了这份牵挂,在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顾家台村,总书记同乡亲们促膝相坐,共商脱贫之策;为了这份牵挂,在大草原的蒙古包里,总书记和乡亲们一起算产业账;为了这份牵挂,在自古“瘠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总书记走进元古堆村村民马海龙家,询问粮食够不够吃,看病有没有保障。
甘肃定西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马海龙:“做梦也没想到总书记会来我们家,他不嫌水凉,让我盛了一瓢(水),他尝了一口说水很甜。”
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心贴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执政理念。
总书记习近平:“党中央制定的这些政策、措施,看你们是哭还是笑,现在看见你们笑。”
群众:“我天天都在笑啊!”
总书记习近平:“要是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一句“我是人民的勤务员”,饱含着对人民最深沉的爱。这份爱,更体现在这些年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里。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在陕西、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时,提出“六个精准”;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深入阐释。由此,精准扶贫的理念成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的动力,上万个贫困村的命运开始改变。
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村民吕志林:“总书记,我们已经从大山里搬下来一年了,现在已经住进了新家,天然气这些都已经通了,我们非常高兴。”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在产业扶贫的带动下,如今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11976元。总书记心中牵挂的,在这里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万军红:“总书记一句话是,好好干,蒸蒸日上!(后来)我就承包了一个大棚,一年比打工还多收入两万多块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累计脱贫6853万,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总量,创造了一个奇迹。眼下,我国仍有3046万农村贫困人口。广大干部群众正牢记嘱托,在脱贫路上扎实前行。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带领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战胜贫困、实现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壮举。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将在中国提前十年实现。
本文重点讲:梦见捅马蜂窝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