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谷雨时节 矗立起大禹文化精神的坐标 99年属于什么生肖年
又是谷雨时节,人们又来到绍兴大禹陵景区,祭祀中华立国始祖大禹。
巍巍大禹陵在春风中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双重“楼阁式”牌楼、十二华夏柱、大禹治水的浮雕墙、祭禹广场和直通大禹陵的神道,人们置身其间,更能表达对大禹的崇敬和思念。4月17日,记者再次来到大禹陵景区,在追思民族先祖的圣地,感受大禹陵景区改造提升工程给人带来的心灵震慑。
历史的庄重表达,心灵的无限崇敬
走近大禹陵景区,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气势宏伟的大禹陵棂星门,这是双重楼阁式牌楼,双面十二柱、十间、十楼,上有雕龙,是国内目前最宏伟的棂星门之一。这是皇家宫室坛庙的标志性礼仪建筑,寓示着大禹的崇高地位。
进入大禹陵牌楼后,十二华夏柱耸立。这十二华夏柱上,有一部浓缩的“中国通史”。柱身分别雕刻有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从大禹治水到虎门销烟等,一目了然。华夏柱上雕刻有绍兴重要历史名人,还雕有清白泉、清白亭、绍祚中兴等绍兴重要事件,将会稽山文化、越国文明与中华民族历史融合在一起,彰显着大禹陵跨古越今、包容万世的正大气象。十二华夏柱以“水”作为主题元素贯穿整个画面,寓意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十二地支、十二时辰、十二生肖等等,十二这个数字寓示着千秋万代、绵延不断的深刻含义。
九龙坛从过去的3.3米,升高至6米,直径由原来的30米扩大到现在的38米,九龙喷水,气势雄伟。
祭禹广场西接神道,东向大禹陵,紧傍禹池、禹贡桥,其上设有祭坛、洛书台、钟鼓二亭、观瞻台、九鼎台和图腾柱等祭祀礼仪设施。广场面积扩至1.8万平方米,半径延伸至77米,可容纳上万人。改建后的祭禹广场,使大禹陵碑、水上祭坛、洛书台、神道处在同一条轴线上,气势更加宏伟,贴合祭祀建筑的礼制。
大禹陵祭祀广场出入口两侧是气势恢宏的浮雕长卷,全长92米,高6米,以细腻的雕刻手法绘刻了大禹的人生经历和伟大业绩,着重呈现了大禹在绍兴的丰功伟绩。左侧以滔天洪水为背景,以巨浪分割画面,喻示治水之艰辛,表现了大禹率众抗洪治水的恢弘场景。背景浮雕依次叙述洪水滔天、禹生石纽、受命治水、宛委得书、毕功了溪、地平天成共九部分内容。右侧浮雕以九尊巨鼎为背景,以旗帜分割画面,凸显大禹立国之威严,浮雕提炼了禹帝治国的故事,依次为平定三苗、刑塘问斩、玉帛万国、划分九州、归葬会稽、千年守陵等共九部分内容。
在浮雕之下,是十三个方阵。人们站在方阵之上,可看到洛书台、水上祭坛和大禹陵碑,这更增添了祭禹的仪式感。
此外,大禹陵景区还建有侯祭厅和碑园、游客中心等。大禹陵景区处处可见禹文化元素。
禹风习习,禹魂长存。走在大禹陵景区,人们能明显感受到,这里是历史的庄重表达,是心灵的无限崇敬。
庄严肃穆的大禹陵令人心灵震撼!
历代禹陵工程,就为传承文化
大禹陵作为中华立国始祖、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自古以来祭祀代代不绝,大禹陵的建筑、修缮工程源流久远,体现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对大禹的崇敬。
禹之子启即天子位后,“使使以岁时春秋而祭禹于越,立宗祠于南山(会稽山)之上”。夏后帝少康恐禹陵宗庙祭祀断绝,乃封其庶子无余于越,是为越国始祖。勾践之时,禹宗庙在小城南门外大城内,即现在的大禹陵庙所在之地。秦始皇上会稽祭禹庙,司马迁多次上会稽探禹穴。南北朝年间,禹庙得到多次敕修,还多次在此“得白璧、碎圭”等。唐宋元年间多次大修禹庙。
明朝年间,禹庙多次大修。 明世宗嘉靖二年,曾任礼部主事、员外郎的闽人郑善夫来越,并实地勘察了宛委山一带,考究了禹庙、窆石亭四周的地形地物,研析了相关历史,认定窆石是大禹下葬时的工具,而大禹的墓穴应在庙南数十步菲泉之上。 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知府南大吉营建大禹陵园。陵园地广约十公顷,北接禹庙南,与隔百余米的窆石相望,南傍大禹寺古刹,西起禹池东岸,沿150米甬道东向上禹王山麓,依次建置棂星门三间、中门三间、大禹陵碑亭一座、陵献殿三间,斋宿房一所在棂星门北侧、禹庙南墙外。是年,南大吉重修禹庙。庙有正殿七间、东西两庑各七间,中门三间,棂星门三间,大门一间,宰牲房一所,窆石亭一座。明神宗时《禹陵园》其图所示的陵庙建筑格局,也与遗存至今的禹陵庙格局相同。
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年间,都有多次修建禹庙的记载。
1932年,禹庙大修,重建大殿,并新塑大禹立像。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十余次修建大禹陵庙。1995年4月5日,在禹陵入口处眠牛山、眠犬山之间新建的大禹陵牌坊落成,大禹陵神道第一期工程完工。 2004年3月,新建祭祀广场和神道二期工程竣工。大禹陵的区域范围,扩大到了1平方公里许。 2008年4月,重建享殿工程竣工。 2010年,禹庙大殿整体大修。 2019年,大禹陵景区(公祭典礼)提升项目列入省、市级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23亿,分一、二两期进行。一期项目主要包括入口改造、九龙坛提升、祭禹广场扩建等,二期主要包括建设大禹纪念馆、大禹研究院、植物园、村落式文化旅游体验区等。大禹陵景区提升项目一期工程于2019年8月29日开工建设,历经210余天挂图作战、科学施工、攻坚克难,终于完成了大禹陵景区祭祀场地改造提升。
禹陵浩渺绵长的工程史,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继承大禹历史文化遗产的见证。今天,保护传承好禹陵古建、大禹祭典等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当代人的历史责任。
把大禹陵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的地标
今天的大禹陵景区,展示着会稽山文化新魅力,矗立起大禹文化精神的坐标,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追思民族先祖的圣地。
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潘承玉博士认为, 大禹陵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对于绍兴而言,是绍兴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再造的重要工程。大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和代表,大禹文化更是越地文化的源头。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认为,绍兴是一座文化圣城。文化圣城不仅要在理念上得到论证,更要在硬件设施上有所体现,要建造文化圣城的地标。大禹陵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地标。绍兴无论走多远都不能丢掉文化源头,绍兴未来不管如何发展,都要高高举起大禹这面旗帜,都要塑造好大禹陵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地标。
大禹陵景区改造提升工程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工程。大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化、思想、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源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禹文化、大禹思想、大禹精神中包含着一系列可以助推这一工程的历史资源。大禹是中华民族第一个国家的创立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创建国家、让其卓有成效的运转,从而带领中华民族,踏上新的文明征程,他做了许多探索,留下了许多经验。他把一盘散沙的部落建立成一个国家,他以科学的精神治水,他以大公无私的精神治国,他以严明的纪律治理天下,他以造福人类的胸怀改造世界,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财富和启示。
潘承玉说,历史文化名城绍兴要把大禹陵景区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的地标,这才能真正显示当代绍兴人的历史文化的责任和担当。
(原标题《矗立起大禹文化精神的坐标》,原作者周能兵 白忠喜。编辑阮帅)
本文重点讲:1949年属什么生肖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