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理发被虐哭,孩子太难,家长太委屈背后究竟是为什么? 解梦周公
泰国一位爸爸担心自己孩子疫情期间乱跑,于是给孩子剪了一个不能出街的"地中海发型"。说实话,打眼一看我还以为这是两位大叔的合影。
爸爸担心孩子疫情期间出去玩不安全,出发点是对的,但是看着孩子摸着自己残存的头发哗哗地流眼泪,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的不情愿,不免又觉得心酸。
看到这个孩子想起来前几天离家出走的五岁男孩,原因也是被妈妈强制理发。
因为疫情原因,小男孩的头发长长了一些,孩子很喜欢自己这个有点长的酷酷的新发型。妈妈却强制要他剃平头,小男孩死活不干,他和妈妈强调了2次:"我不想剪。"妈妈不答应,非要儿子剃平头。孩子一气之下竟然离家出走。好在在民警的帮助下,费了一番周折,孩子最后找到了。
有人说"不就是理个发,还能再长,哪这么多毛病?"
的确理发不是一件大事,可就是类似的小事让亲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让大人孩子都觉得委屈。
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我觉得吃胡萝卜对身体好就一定要让孩子吃;
孩子不喜欢学舞蹈,我觉得女孩子跳舞以后气质好就一定要孩子学;
孩子不喜欢读理科,我觉得学理科以后就业面更广就一定让孩子读……
我们家长觉得"都是为你好!"
孩子觉得自己"完全不受尊重",就连自己的"小事"都没法做主。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家长的"控制欲"太强了。
一、 焦虑背后隐藏的控制欲
在教育孩子时,有一种情绪时刻左右着家长,那就是"焦虑"。
我们担心孩子学坏,担心孩子没有自控能力,担心孩子"玩物丧志",所以他的一举一动我们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落实到"管教"中。
《少年说》中一个小女孩吐槽妈妈,称妈妈给自己制定了大大小小的表格,每天做什么、多长时间都有规定,甚至连走路、吃饭、上厕所都规定好了时间。
女孩渴望自由,想要自己规划生活和学习,却被妈妈一口回绝。妈妈认为女孩自己的规划离她的要求太远,如果家长不做要求,孩子的计划中就都是玩了。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少走些弯路,总想把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都"倾囊相授"。不过孩子越长大越渴望和父母平等的沟通,希望我们能听一听他内心的想法。
之前看过的一段话:
"你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
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别离,促进孩子独立。"
慢慢放手,试着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你会发现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优秀。
二、蹲下来,拉近心理距离
在日本,有一档火了29年的综艺——《初遣》。
它记录了一群2-7岁孩子,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第一次独自出门的经历。
有一集讲述3岁的浬爱和爸爸要给妈妈买礼物过母亲节。她要独自去买一束康乃馨,同时还要去商店买菠菜、拿蛋糕。爸爸体贴地叮嘱孩子各种注意事项,在爸爸的注视下,孩子出发了。一个人太难了,从出门到买完东西,浬爱一直在哭。在大家的善意帮助和鼓励下,浬爱终于拎着所有东西走到了家门口。
爸爸一直等在家的拐角处,当看到浬爱小小的身躯,一步一步的走向自己时,还是忍不住哭了起来。
在节目里,浬爱的爸爸在与浬爱沟通时,或是俯下身子,或是蹲下来和孩子同一高度,在与孩子讲话的时候始终看着孩子,保持目光的平视。
蹲下来,可以拉近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也让我们的心更靠近,让孩子感觉到尊重。
杨瑾的书中写道:"蹲下来,保持和孩子同样的视野,你才能看见他所看到的画面;蹲下来,更是一种谦卑的心态,温柔的陪伴,你才能平等地与孩子对话。"
三、问一问,引导孩子自己做选择
把3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大学的陈美龄,在谈及对孩子的养育时,曾说,千万不要替孩子做选择。真的对孩子好,应该将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体,允许他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做出选择。
教给孩子如何选择比告诉他选择什么更重要。
1. 生活中的小事,把选择权留给孩子
"今天早上你想吃什么饭?"
"这次过生日想要什么礼物?"
"你更喜欢哪件衣服?"
孩子自己的小事情,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决定,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做主的快乐。
2. 孩子做选择的时候也要正确引导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不知如何选择,也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决定,可谁不会犯错呢?作为家长可以问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呢?我想听一听你的想法",让孩子勇敢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想法。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
在《成功、动机与目标》中,格兰特·霍尔沃森认为,孩子渴望在归属感中获得幸福,在新事物中获得成长,在自由选择中获得内在动力。
孩子在自己做决定时感受到了被肯定、被尊重,会更加重视自己的每一次选择,愿意承担选择的后果。在内在动力的驱动下孩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独立。
四、过于严格的管束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
《少年说》主持人陈铭说:"孩子每一步都被约束,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
这让我想起一个亲戚的孩子,因是家中独子,阿姨和叔叔对孩子照料得无微不至,孩子除了上学其他所有的事情都被阿姨安排的妥妥当当,明明白白。
阿姨对儿子说:"别的你都不用操心,你只管学习就行了。"
小到一日三餐吃什么、每天穿什么衣服,大到高考选专业、毕业以后的工作,事事都帮孩子安排好。
这个弟弟现在已经步入社会,但独立性特别差。工作中遇到问题总想逃避,每份工作遇到难处就不愿意干了,家人就再想办法给他找下一家。生活中家务活也不愿意做,爸妈隔段时间去还要去家里帮他收拾卫生。
现在阿姨也是头疼不已,已经老大不小了还这么不省心,后悔当时事事操办,没有放手。
你觉得什么都做就是为了孩子好,可就是这种好让孩子慢慢养成了依赖,渐渐丧失了自我。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孩子的路还是需要自己走。
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这首诗里写:"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小的时侯我们给把控好大方向,剩下的慢慢放手,让他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生活的勇气。
有人曾问姚晨儿子小土豆长大后,你想让他做什么?
她说:"我真的不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是非常独立的个体,我的任务就是负责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把他养大,之后的路其实完全靠他自己走。"
孩子的人生终究要自己做主,我们也会慢慢的从孩子的赛场中退出来。
不妨就做一个好观众,在孩子胜利的时候和他一起高兴、兴奋;
在孩子失败的时候为他呐喊、鼓劲。
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成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手把手到放手,让他自己掌控人生。
·END
看完此文,你是否也有同感呢?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朋友们,他们或许也想看看!喜欢就留言、转发、点赞吧!
我是礼纳,随手关注@纳小孩,查看更多好文,谢谢大家!
本文重点讲:周公解梦查询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