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一己之力为明朝续命60年,死后为何却被无数人非议? 女人梦见蛇
文 | 围裙书香 · 主播 | 杨枪枪
十点签约作者
有人曾说,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真正的宰相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张居正。
梁启超就这样评价:“张居正是近三百年大明历史上唯一一个政治家”。
《明史》认为张居正是“救世宰相”。
但是,这些盛赞,都是在他死后人们给予的。
而在他活着的时候,有人说他阴险,有人说他城府很深,阴险狡诈,争权夺利,对政敌冷酷无情,自己生活却极尽奢华。
时代不同,评价截然相反,哪种说话才更接近于客观事实,让我们拔开历史的云雾,去看看张居正的一生。
天才儿童
天才出生,似乎都会有祥瑞之兆。
张居正也不例外。
在张居正出生前夕,他的爷爷梦到家里到处都是水,问下人是怎么回事,下人说是从太子少保地里流出来的。
无独有偶,张居正的父亲则梦到水缸上漂着一只白色的乌龟。
大家都认为稀有颜色的乌龟是吉祥之兆,于是给这个呱呱落地的婴儿取名张白圭。
白圭,即白玉,良好的寓意给这个普通家庭以希望。
果然不出所料,张白圭婴童时就很聪明。
有一天,堂哥在读书,刚好读到《孟子》中的“王曰”,看到抱在奶妈怀中的张居正,就逗他说:“人家不是说你天才吗,你认不得‘王曰’就不算是天才”。
总以为是一句玩笑,想不到第二天张白圭小朋友便照书念起了“王曰”,一时间,神童认字的故事传遍江陵。
张白圭小朋友不负重望,5岁做诗,7岁就知晓五经六义,10岁写得漂亮文章,12岁在荆州考了个秀才。
在开考前,考官李士翱做了个梦,梦见天帝让他转交一块玉给一个小孩。
阅卷时,张白圭的文章深深吸引着他,突然想到梦中的小孩,也预感到这个小孩将来必有一番成就,就给他改名张居正。
然而,天才张居正功名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扶摇直上。很快,他就栽了个跟头。
13岁参加乡试时,他被落榜了。
而“始作俑者”,竟是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
看到张居正的文章,顾璘拍案叫绝。让他以竹赋诗,张居正随即咏诗一首:“绿遍潇湘地,疏林玉露含。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以竹为寓,尽显青云之志,浩然于胸。
张居正成绩名列前茅是铁板钉钉的事,但顾璘说,不能录用他。
理由很简单,张居正才13岁,早早进入为官,官场只会多一个吟风咏月的文人,而少了一个治世的能臣。
对于这次落榜,少年张居正并没有怀恨在心,而是充满感激之情:这番好意,唯有奋发图强,思以死报。
天才之所以天才,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更是一种高远的志向,开阔的胸襟。
他知道,顾璘使“绊子”,却是对他的磨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他更知道,把报国的理想变成现实,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越挫越勇的精神,长夜漫漫,道阻且长!
青年磨砺
《孟子》中说:“天将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顾璘设置障碍,只是一种善意的帮扶。
而真正让张居正成长的,则是刻骨的家仇。
张居正爷爷在当地的皇亲国戚——小辽王家当保安,这个小辽王和张居正年龄相仿,两人也是好朋友,但小辽王不学无术,游手好闲。
为此,张居正常常被小辽王家人拿来作比较,最后,小辽王把妒忌的怒火转向张居正爷爷,找借口将爷爷用酒灌死了。
对此,张居正并不声张,和小辽王照常友好,一边隐忍不发,充分掌握小辽王的犯罪证据,一边韬光养晦,强大自己,待到羽翼丰满,一举击之。
亲人无端死去,面对家仇,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小小年纪的张居正表现出超出常人的自制力。
《心术》有言:“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
他知道,如果意气用事,不过是以卵击石,自己的理想前程全部泡汤,而只有放眼未来,才能从长计议。
但是,未来的路更加崎岖不平。
20岁的时候,张居正满怀信心参加会试,这一次,他真正的落榜了。
这种挫败感让他真正清醒过来,找出问题,潜心学习,三年后,他中了进士。
然而,初入官场,明争暗斗,朝廷腐败,民不聊生,以他当时翰林院编修的职位,言微人轻,抱负何从施展?
从嘉靖皇帝,到隆庆皇帝,再到万历皇帝,短短几十年间,朝廷纷争从来没有停息,铁打的朝廷,流水的官员,一茬又一茬。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首辅之位的争夺。
严嵩取代夏言,老师徐阶取代严嵩,高拱取代老师徐阶。
一如成语所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最后,张居正成为这场游戏的终结者。
几十年的幻海沉浮,让张居正变得更加沉毅渊重。
《明史》中这样形容他:“深沉有城府,莫能测也。”
如果说在勾心斗角的官场,张居正成为最后赢家,是一种手段的话,那么和任何一任首辅都保持良好的关系,则是一种睿智。
他被严嵩欣赏,受徐阶提携,和高拱做朋友。
在权势的夹缝间游刃有余,是他洞若观火的智慧,更是他为了自己报国的理想:
他的脑海中不会忘记腐败的王爷,饿死的饥民和无耻的官员。
有人说,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为了国家苍生,他只有暂时的隐忍谦退,待到时机成熟,便是大展身手的时刻。
而30年的潜伏期,似乎太长,他已经从“颀面秀眉目”的英俊青年,变成老谋深算,大权在握的中年大叔。
这一切,来得似乎有点晚,但这一切,都是值得。
救世宰相
刚刚坐上首辅的位子,张居正大刀阔斧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万历新政,这十年,是无人企及的高峰。
就连张居正的对头,明代思想家李贽也这样盛赞他:“古今宰相之杰”。
十年间,腐朽的大明王朝开始枯木逢春。
万历新政之前,国家每年亏损300万两白银。
而新政两年后,国家每年盈余300万两白银,十年后,中央库存1250万两白银,储存的粮食可用十年。
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呢?
首先是推行考成法。
官员所有需要执行的决定,都必须明确完成期限,编号并登记在册,送报上级部门存档,到了期限再进行考查。
考成法主要考察执行能力,光说不练不行。
改革五年后,京师国库的粮食是隆庆元年的三倍。
考成法的推行,取得良好效果:上令下达,十分通畅,虽万里外,朝令而夕奉行。
其次,清丈田亩,实行一条鞭法,把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合成一项,按亩折算缴纳银两。
易中天在《严嵩与张居正》一书中说:根据万历十年户部统计,全国隐藏和漏报的土地竟多达一百四十七万余倾,数量惊人。
内政蒸蒸日上的同时,明军实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张居正一边修筑明长城巩固国家防御系统,一边采取“东制西怀”的国防战略,打造另一条坚不可摧的隐形长城。
在平定南方倭寇之乱后,安排戚继光等抗倭名将北上。
戚继光守蓟州一线,既防俺答,又防土蛮;
西北用王崇古守宣大一线;
东北用李成梁的“辽东铁骑”驻守。
运畴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居正任人善任,软硬兼施,保证了北部边防的和平稳定,可谓妙计安天下。
短短几年,国库充裕,边界安宁,岁月静好。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张居正。
《道德经》中说:“功能身退,天之道也。”
然而,张居正没有等到功成身退的那一天,在推行新政的第十年,58岁的他鞠躬尽瘁,病死在工作岗位上。
尸骨未寒,小万历却开始反攻清算,张家家破人亡,他也差点没逃过开棺戮尸的下场。
这一切,对时世洞若观火的张居正来说,也许早在意料之中。
他曾说过:“我现在活着,看上去风光的很,过不了多少年,时局变化,说不定我找块安葬的地方都很难。”
他知道,改革剥夺了地主豪强的利益,得罪了很多人,稍有不慎,永远不得翻身。
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张居正依然保存着他的报国理想,国家岌岌可危,又怎能袖手旁观?
他说:“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
诗中有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得罪人也好,被清算也好,被栽脏陷害也罢,我曾经用智暂的生命 ,为这个苦难的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曾经紧紧握住手中的理想,越过人心的沼泽,越挫越勇,无愧无悔。
穿过历史烟云,此时,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那个摇晃着脑袋,在巡抚大人跟前即兴赋诗,吟诵“直上尽头竿”的小小少年,秉持初心,顶住重重压力,去除层层路障,忍受孤独与非议,披荆斩棘,完成当初的梦想。
而我们少年时的梦想呢,或许变成了想想而已;
或者此刻正为了碎银几两,辗转反侧,对生活失望,徒生惆怅。
那么,不如看看张居正的一生吧,明知世事坎坷,却矢志不渝,孤勇向前。
不害怕失败,不畏惧困难,努力一点,坚持一点,执着一点,一定会少一点遗憾,多一点光明,不是吗?
-图片来源-
《万历首辅张居正》剧照
-作者-
围裙书香,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在文字里做一条自由的鱼,写暖心的文字,愉悦自己,温暖她人。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杨枪枪,十点读书签约主播,媒体人。每晚9点和你说晚安,用声音治愈每一个孤独患者。公众号:小杨说事儿(ID:xiaoyangshuoshier)新浪微博@杨晨太沉。
本文重点讲:梦见穿婚纱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