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个周末,各大家对于2021经济报告的解读,还是要形成自己的想法才好。
基本上大家都对2022年属于衰退期没问题,所以全面牛市不会有,只能寻找个股的机会。
1.出口不会那么强势,消费虽然值得期待,但是有那么多可以消费的东西?
期待的房地产被打击后,鲸落万物生,消费百花齐放。
现实是随着互联网+教育同时被制裁,医疗集采降价,必须支出虽然少了,可是可选支出并没有提上来。
新能源车虽然吸睛,不过买车毕竟不像换个手机那样方便。况且如果是家里的唯一一台车&第一台车,恐怕能够选择新能源的少。修车费+折旧费用太高。
况且不消费的理由恐怕还是手里钱袋子没有那么富足了,各种小生意被反复的疫情折腾的死去活来。
可选消费没有让人眼前一亮,并且形成风潮的东西,譬如当年的电脑,智能手机,也许有,不过目前这个时间点,暂时没发现,也许必须消费的油盐酱醋值得期待提价?
硬要说很多人都必须面对的,又不能像车那么贵的,非要选几个出来的话,可能电子烟算一个,毕竟政策已经落地,明年的烟草市场可能是个变天的年。
大方向是hnb,那么国外的iqos可能也要经过调整后进来了?
说实话,几百块的价格,现在电子烟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老盯着年轻人口袋里的那几个钢镚,要知道在有更多钱的中年人来看,嘴上插个花花绿绿的u盘,一点都不酷。
2.全面注册制后,新股不败成传说。
又提了一次全面注册制了,像国内这么有活力的市场真的对券商业是利好。
因为在湾湾这种死水一潭的市场里,没有多少新企业,大企业,这一行业其实也是夕阳行业。
所以券商可以走一波?可惜早已经被预判到,指数都涨了一波,有赚头也不是那么大的赚头了。
3.互联网+房地产
房地产自然是不能死灰复燃的,再过一小段时间,房地产税的试点细则和城市应该马上就能出来了,到时估计还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要看力度与预期的差距。
可是,普通人最适用的理财方法,不买房子只能选择定投基金,更高的波动&更低的收益,是否能满足这些人的胃口呢?
现在动嘴不动手的,巴不得让大家都勒紧裤腰带去搞所谓的硬科技,半导体芯片,新能源,生化制药医疗之类烧钱没有底的行业。
然后呢?这些硬科技能当饭吃吗?软科技不是科技的说法都抛出来了,其实与普通人更相关的,不是那些芯片和电池,而是app们呀。
如果app都没有了,我们还需要那么多先进的芯片吗?
用用国外那些银行业,证券业的app,就知道我们现在手里的app已经进化到什么程度了。
而且硬科技是赚钱的行业吗?今年赚1块钱,明年必须继续投1块钱,再借1块钱的事儿,利润越滚越多,资产和负债也越滚越大,不能停,每年的研发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就是利润头上的大山,当停下来的那一刻,就是死路一条。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赚钱的办法,烧钱烧到最后一个,然后跟app一样的垄断老路(奸笑ing)
互联网不能再持续烧钱,然后垄断的模式,但新模式就是基础设施吗?
把外卖的app搞死了,然后我手里装7,8个不同外卖的app,每次点个午餐都要互相比较下,这样真的好吗?
如果我是卖家,每家的app都要学习下规则,然后登录下,我只是个小餐馆老板,需要这么好学上进吗?
建议去看看杜sir拍的《黑x会2》,一个强大的社团不是上面需要的,一个稳定好管理的不惹事的社团才是。
巴神有20个孔的投资数量比率,实际上是想让你珍惜每次投资的机会,而我更倾向于两个方法,将买股上升到买房,或者将买股比作找伴侣。但是鉴于目前某些人的随便程度,将第二个方法换成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进入这个企业会更好些(坏笑ing)
既然app们仍然是现在年轻人的首选,那么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至于到底会以怎样的形式来赚钱,以及将来会演变成怎么样,跟踪就是了,给app找出路是那些拿着高薪的高管的事情。
硬要做一个猜测的话,要知道,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不是人的本性,玩&好吃懒做才是。
所以,可能破局的点在这里?玩手机再怎么花钱,也比去大餐便宜啊。
如果实体经济消费都不行的话,估计大家还是愿意花点小钱在游戏和打赏上的,至少不会太差。
衰退期的口红效应,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贵的大件买不起不敢买,只能买个口红这样的小件过过瘾了。
顺便,我对那些动刀子的医美其实也不看好,但是对小一点,便宜点的彩妆,以及效果差一点但是可以吃的玻尿酸之类,其实更是机会才对。
好了,总结一下,衰退期下真的难做,按照美林时钟的说法,投个债券,国内的话应该是固守+会更好,硬要投资的话只能指望一些小件出彩,1 烟 2彩 3游戏吧。(不怕打脸,思考过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