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主席开始了一轮南巡之路,一路上从武汉、安庆、合肥、芜湖、马鞍山、南京……9月21日在上海停留一晚上,期间到中苏友好大厦观看文艺演出。市委负责的同志来征求毛主席的意见,他想了想说:“还是看场《白蛇传》吧!”
毛泽东说的是京剧《白蛇传》。被称为“国粹”的京剧,也是毛泽东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他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位业余的京剧行家,对于京剧的历史、流派、唱腔、程式都比较熟悉。早在延安时期,美国记者路易斯·斯特朗便称毛泽东是一位“戏曲鉴赏家”。
《霸王别姬》:我们都不要学楚霸王
在不同的时期,毛泽东还偏爱不同的戏。转战陕北时,爱听《空城计》、《草船借箭》,那时候正在跟蒋介石的大军捉迷藏,毛泽东经常念《空城计》里诸葛亮的一句道白:“司马懿的兵来得好快呀!”念完了就唱:“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想当年保卫井冈山时,毛泽东便在黄洋界“唱”过一出“毛委员的空山计”,只是那时候大概没有什么听戏的条件了。
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时,毛泽东爱听高庆奎的《逍遥津》、言菊朋的《卧龙吊孝》、程砚秋的《荒山泪》,高兴了也会哼上几句《群英会》。大军过江前后及进京以后,毛泽东多次看梅兰芳表演的《霸王别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便是这一时期写成的诗作。
毛泽东经常对手下卫士说,梅兰芳先生这位戏剧界的名人可不简单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以后,梅先生就留须隐居,再也不演戏了。他不顾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罢歌歇舞。这位艺术家的这种民族气节是多么的可贵啊!
一次,毛泽东在看《霸王别姬》看到楚霸王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与虞姬生离死别时,他的眼睫毛抖个不停,眼眶里湿漉漉的。当时,毛泽东用一个指头按住李银桥胸前的纽扣,用沙哑的声音说:“不要学楚霸王,我们都不要学。”
对于项羽在穷途末路时悲唱“虞兮虞兮奈若何”,毛泽东也大不以为然,更不赞同楚霸王的自刎之举。在他看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坚韧不拔,终能成就大业。毛泽东即便是听戏,也少不了思考,总能听出别有一番意思。
看《白蛇传》,每次都会流泪
1950年代,毛泽东对传统神话戏曲《白蛇传》非常喜爱,1953年-1954年间就曾连续看了多次。他保存的该剧唱片也是种类繁多,除了京剧版本外,还有越剧、粤剧等多种唱腔的版本。1952年,毛泽东还看过梅兰芳表演的白娘子。
当时,梅兰芳演出的是《断桥》、《金山寺》等剧目。毛泽东看完演出后说:“梅先生很会扮演,通身是白,惟上额头一个红缨,银装素裹一点红,美极了!”事后梅兰芳听说了主席的夸奖,非常激动地说:“这么多年,从未有人谈过白娘子的扮相。其实我是费了很多时间来研究的。”
1958年到上海,毛泽东还想再看一次《白蛇传》,这次为主席表演的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茹。按计划,毛泽东在上海停留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因此在抵达上海后,稍作停留便由李银桥陪同驱车到演出场地,等待着观看演出。
毛泽东就座的前排摆放的是几张单人沙发,李银桥作为值班卫士,必须24小时不离主席身边,就坐在旁边的一张沙发上。毛泽东生活十分简朴,看过主席晚年照片都知道,他习惯穿一条普通的宽松灰布裤子,高腰处系上一根皮带。这样一来,每次坐的时间久了,皮带就会勒住腰。因此每次看演出时,李银桥就帮主席把腰带松一松。
向来都不拘小节的毛泽东,对于李银桥这样一个让他舒服一些的举动,也从不干预。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里,也曾记录过毛主席一个不拘小节的例子。
“随着他的谈兴越来越旺,身上开始发热,便不经意地解开了裤腰带,一边说着话,一边将手伸进裤腰里捉虱子。捉到吸满了血的虱子,就用指甲挤破,啪啪作声。”
演出很快就开始了。毛泽东赶紧掐灭手上吸了一半的烟,迅速进入观戏状态,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上的演员。毛泽东有着一种天生的“率性”气质,敢爱、敢恨、敢为、毫不做作,这一点在他看戏时,也表现得极为明显。
如果是观看情节紧张斗争激烈的戏剧,毛泽东总是忍不住要掉眼泪。对于那些受压迫、受剥削的人物,更是常常会感同身受。有一次看《铡美案》时,身边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都看到主席泣泪涟涟,到终场了还显得十分悲愤的样子。每次看《白蛇传》,主席也都会流泪,经常是鼻子呼呼地透不过气。
舞台上的演员演得十分投入,毛泽东在下面看得也完全融入到了剧情之中。他的表情随着剧情的进展而变化,时而热情洋溢,时而情思幽幽,时而扼腕叹息。每每听到唱得出彩的时候,他总是带头鼓掌称好。
法海和尚一出场,毛泽东的脸色马上沉了下来,嘴唇微微张开,不时轻轻地抽动几下。到极为可恨的时候,还有牙齿相碰的声音发出,似乎要咬上那老和尚几口一样。当许仙与白娘子开始痛苦的生离死别时,毛泽东也跟着陷入了痛苦,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最后变成大颗大颗的泪珠,顺着脸一直落到胸襟上。
情到浓处,泪水如泉涌般往下淌,很快就堵塞了鼻子,呼吸受到阻碍,发出“嘶嘶”的声音。陪同看戏的上海市的领导们被这声音吸引,投来闪烁的目光。李银桥觉得这样会影响到主席的“领袖风度”,轻轻地咳了几下,试图提醒主席。但是,主席的心思全都投入到戏剧中,并没有意识到李银桥的提醒。
到最后,毛泽东终于旁若无人,发出颤抖的抽泣声,并且毫无顾忌地擦拭着泪水。李银桥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得是期盼戏快点演完。没想到,更“尴尬”的一幕还在后面。
当戏演到法海将白娘子收钵镇压到雷峰塔下时,毛泽东突然愤怒地“拍案而起”。他的手拍在沙发扶手上,一下子站了起来,口中说道:“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
就在毛泽东站起来那一刹那,李银桥像被电了一样,纵身扑向前,一把抓住主席的裤子。他带着自责与惶恐,用颤抖的手匆匆帮毛泽东系好腰带。看到李银桥一脸自责的样子,毛泽东却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他还沉浸在剧情之中,直到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才回到现实之中,跟着鼓起掌来。
演出结束同演员握手时,毛泽东用两只手同“青蛇”握手,表扬其见义勇为、不畏强暴和助人为乐;用一只手同“许仙”和“白蛇”握手,赞扬他们乐善好施、大胆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却没有理睬那个倒霉的老和尚“法海”。
这是毛泽东的一种“赤子之心”,他就觉得白素贞挺好的,干嘛你这个法海这么横,你要欺负人家,完全沉浸在剧情当中。后来在一次看《江姐》的时候,毛泽东也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江姐这么好的同志,干嘛非要让她死。即便生活中没救出来,在舞台上,也应该要救出来嘛。
推崇《穆桂英挂帅》,别有一番新意
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忧外患还很多,毛泽东对于戏剧也主张“古为今用”。对一些缠绵悱恻的才子佳人戏予以贬低,同时也称赞和推荐一些虎虎生气的武旦和刀马旦戏。看《白蛇传》,毛泽东还是对其反抗压迫的精神很有代入感。
毛泽东曾在一次谈话中直言告诫:我们应该做好战争的准备,要武装起来,全民皆兵。那是毛泽东在看了另外一出神话色彩的戏剧《泗州城》之后,发表的感想,提出应该多唱这种打仗的戏,少唱点《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讲打”的戏中,毛泽东最为着重推荐的要数《穆桂英挂帅》。1958年在北戴河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又说:“我就赞成唱点穆桂英,祝英台太斯文了。女将穆桂英比较好,还有花木兰。”
为了扩大穆桂英的影响,毛泽东还专门将一个豫剧班子调到北京。他曾看过他们演的一出豫剧《破洪州》,就是说穆桂英挂帅的故事,主角常香玉扮演穆桂英。调这个班子到北京的目的,是要让他们为人民代表演一次。
建国10周年时,毛泽东看了梅兰芳出演的《穆桂英挂帅》后对梅兰芳说:“这个戏很好,看得出来是你舞台生活40年的集中表演,也是你老年的代表作。”当时,梅兰芳已经是六十开外了。
毛泽东之所以爱看《穆桂英挂帅》,主要是穆桂英的英勇斗争和爱国主义精神,跟毛泽东的个性及政治思维方式产生了强烈共鸣。此外,也跟毛泽东强调妇女解放的观念相符。毛泽东历来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妇女受压迫最深。后来女民兵兴起,毛泽东还特意赋诗一首:“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练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倡导了一场“京剧革命”
毛泽东欣赏戏剧,对于其中角色的个性、情绪都观察得极为仔细。有一次,他听了李和曾清唱《李陵碑》中一段唱腔后,很风趣地对李和曾说:“杨老令公八个儿子死了四个,发发牢骚是可以的,但总的来说,他还是忠心报国,坚贞不屈的将领,所以不宜唱得太悲,应该有悲有愤。”
因为迷恋京剧艺术,毛泽东晚年甚至直接倡导了一场“京剧革命”,产生了现代京剧。“革命”的内容主要还是在内容上,他主张以现实生活和工农兵形象,取代旧戏剧中的牛鬼蛇神、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等题材内容。
毛泽东小的时候喜欢看中国旧小说和故事,他当时就发现一件事情很特别。那些小说里的所有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过主人公。为此,毛泽东纳闷了两年时间,最后分析内容发现,它们歌颂的全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用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是让农民替他们种田。
旧小说是这样,旧戏剧也几乎都差不多,到了新社会,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不需要再为特权阶级种田了。戏剧的内容也确实应该需要做一番革新了,需要有一些符合社会现实的题材。
但是在艺术形式上,毛泽东还是主张保留传统京剧的样子。遗憾的是,这一“革命”最后在有心人士的利用下,变成了“样板戏”,对于这一点,毛泽东并不赞同。他认为,京剧还是应该保持京剧该有的样子。
在这种情况下,“京剧革命”很难照着原本的想法进行下去了。笔者对京剧并没有任何涉猎,无法去评断是否是成功的。但毛主席这一想法,显然没有在曲艺界得到更广泛的推进。1990年代,在老家看到的地方戏,题材仍然还是离不开文官武将、才子佳人、牛鬼蛇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