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遗址调查(复查)登记表》中的柳翠井
来自一线的深度故事
50年前的消夏办法很简单,也很管用。
大人们挑一竹筐的西瓜,沉入家门口的水井中,小伢儿巴巴地趴在井边,看一只只绿瓢儿的瓜浮在水面上,总想趁人不备开挖一个。
如今,西瓜是不缺的,唯缺了可以“撩水喝”的井。
前段时间,上城区政协委员胡成敏在网上发表了《保护古井,留住杭州历史文脉》的议政观点,记录了他巡访杭州古井后的“心里话”:
“目前,大多数古井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与南宋御街一街之隔,以柳翠井故事闻名的柳翠井巷,如今已不知哪口井才是柳翠井。”
古代奇女子柳翠既造桥又凿井柳翠井的名字是大家为了纪念她取的
柳翠井巷,与河坊街只隔了一条高银街。巷子口是几家面店,工作日的白天也很热闹。但从小巷拐进去,就静了下来,没几步就到了头,大概只有几十米长。
就是这条小巷,藏着一个女子的传说。
柳翠井巷的“柳翠”,原是南宋临安的营妓。她色艺双绝,名满都城,并且“好佛法,喜施与,造桥万松岭下,名柳翠桥,凿井营中,名柳翠井。”
这段载于《西湖游览志》的内容,也出现在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
相传,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山东人柳宣教在杭州做官。上任这天,杭州水月寺的玉通僧人不受邀请,未赴其家宴,因而结怨。后来,玉通和尚因柳宣教而死,不久,柳宣教也因病亡故,其妻遗腹产下女婴柳翠,梦见有人对她说:柳翠乃玉通也。
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教授仲向平说:“以前,人们习惯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某个构筑物上,就像柳翠井,是大家为了纪念柳翠而命名的,像这样的井还有很多,比如郭婆井、关帝井等。”
有人说,柳翠井是上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时消失的也有人说,上世纪70年代末土产公司造仓库时就没了
那么多年过去了,小巷早已不闻柳翠事,连柳翠井,都没几个人知道。
前段时间,我来到柳翠巷,数了数两边的居民楼只有5幢,基本都是低层。逛遍整条巷子,连个井圈都没有找到。
巷口面馆的老板一脸蒙,说:“我来杭州5年多了,知道‘钱塘第一井’,但没见过这附近有什么井啊,要不你问问本地人?”
住在柳翠井巷16幢的阿姨摇摇头,表示:“这附近没井的。”
这时,20幢的董大伯提供了一个线索。
“这里原先是杭州市土特产集团有限公司的仓库,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改成了居民楼,你要不问问土产公司的退休职工,他今年90多岁了,或许知道一些。”
循着线索,我敲开了三楼沈维镛的家门,一问,这果然是一位“知情人”。
今年95岁的沈爷爷记性很好,他1980年搬进柳翠井巷,当时的巷子是现在的几倍长。他说,上个世纪90年代,附近一带列为旧城改造范围,柳翠井巷北段开始建中山苑小区,就把巷子“拦腰截断”了。原先的巷子北段的确有一口古井,他路过时还见过,后来被圈进了小区,就不知道了。
中山苑是一个封闭式管理的小区,顺着柳翠井巷的延伸方向,我在小区内走了几遍,没发现古井的踪影。
柳翠井位于柳翠井巷51号现在是杭州铁路分局工务段建楼
柳翠井到底消失了没?如果消失了,是什么时候消失的?还有,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井长什么样?
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我看到一份上世纪80年代的《浙江省文物遗址调查(复查)登记表》,印刷品表面已泛黄。该登记表上写着,柳翠井的地点,位于上城区柳翠井巷51号。
当时井的保存情况尚好,井圈为太湖石制成,呈方形,内圆,直径为30厘米;井圈高40厘米,在方形井圈上还有一圆形的石圈;井壁为青砖砌成,井深4.7米。
在方形井圈一面刻着“柳翠井”字样,由于年代较久,井圈一半已湮没土内,但“柳翠”二字上半部分尚能依稀可辨。
仲向平说,不同年代的水井,建造风格有很大的区别。像柳翠井这样的,就很古朴精美,“古朴”表现在当时的生产水平较为落后,只做简单的开凿,“精美”表现在常用原石雕刻井圈,看上去很厚实、精致,富有工艺感。明清时代的井,用砖头石头砌得很光滑。现代化水井,则多为水泥预制的,少了点艺术感。
按照“柳翠井巷51号”的地址,我去实地看了一眼,这个门牌的所在是杭州铁路分局工务段建楼,楼层低矮。楼前的小空地大概不到30平方米,一半是简陋的自行车棚,另一半堆放着盆栽,楼后就是中山苑,看不到古井的影子。
再翻开2010年出版的《杭州的井》,找到“柳翠井”篇,历史学者丁云川写道:上个世纪90年代,在建“中山苑”时,我发现柳翠井巷被围墙围住,赶忙跑进工地一看,柳翠井不见了,便问民工,柳翠井保护起来了没有?民工说柳翠井已填掉了。
对于消失的柳翠井,仲向平感到很遗憾,他说了四个字“用井则活”。柳翠井在被填平以前,已经荒废了好久,慢慢地,井水就变质甚至干涸了。
仲向平说:“哪怕是普通的水井,只要有人用,就有生机,就像南宋御街二十三坊的井。有些井虽然被当做文保单位保护起来了,但不被使用,就多了一点疏离,例如解放路上的相国井。”
海潮寺院内的井保存完好但寺外的井连井圈都没了对百年以上古井能否进行区级文保单位命名
杭州水井,主要集中在上城区。上城区十五奎巷社区副主任王林立说:“上城现有水井156口,其中有52口是百年以上的古井,井水能用来洗衣服、冲马桶等,使用率较高,但不建议饮用。”
水井的日常巡查和维护由街道社区负责。王林立负责巡查南宋御街二十三坊的二十多口井,他说,日常的维护工作主要有几块:清洁井水、修补破损的井圈、对水井周围进行清扫除草等。
再看整个杭州市的水井情况。据193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有4842口水井,平均每20户人家就有一口;2008年的普查数据是8378口,其中古井200口。
但井与井之间的命运,却大相径庭。
部分水井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或位于文物保护单位(点)、历史建筑、拟保建筑等保护建筑的院落中或遗址上,就会作为保护建筑院落内的一个历史环境要素被妥善看管起来,而其他一些未跟历保单位挂钩的水井,往往少人问津。
比如,胡成敏发现,海潮寺院内有一井,保存基本完好,而离寺庙西面几十米开外的水井,连井圈都不翼而飞了,井口盖着几块大石头,亟待抢救。
对此,他在《保护古井,留住杭州历史文脉》文内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对所有百年以上的古井进行区级文保单位的命名,符合市级、省级的向上申报;
二是建立古井文保基金会,用于古井的维修、清洁、宣传等;
三是从根本抓起,保护、改善著名古井的水源水质;
四是加强古井保护的宣传力度。
曾经,源茂里、柳翠井巷的饮用水都去衣业会馆打杭州以井命名的街巷你能举出几个?
跳出柳翠的故事,柳翠井巷本身就是条有内涵的巷子。现已是杭州国际旅游访问点之一,2018年齐达内来杭,还在巷子里围观奶奶们搓麻将。
柳翠井巷有一座逾80年的“活化石”——源茂里,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商人沈源茂投资建造的石库门建筑,里头分成一弄、二弄、三弄,每个弄口都有一扇小铁门。
源茂里在好几年前,就被列入杭州市历史建筑名录,二弄11号门前、三弄28号屋后的两口老井,一直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今年82岁的王乔自1946年就住进了源茂里,在她的童年记忆里,源茂里的井只能洗洗东西、冲冲地,要喝水还得去对面的衣业会馆打水。
“在安装自来水之前,柳翠井巷、源茂里的居民都认准衣业会馆里的井,那口井水质清甜,而且打干了以后,很快又有水了,我们经常一打就是一大缸,可以喝上几天。”王乔说。
据仲向平介绍,源茂里的井是私井,建在人家庭院里头,外人用不得,而柳翠井是公井,往往是十几户、几十户家庭公用的。这些公井的井台在古时候就是信息发布中心,最近发生的大事、八卦都会在井边交流。
“除了使用类民用井,杭州还有其他类型的井,比如胡庆余堂的地井是生产用井,制药用的;著名金融家金润泉在自己床底下开的井,是用来调节室温的,像是一口自然空调井……”仲向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