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法王什么星座[大宝法王属于什么教]

李大嘴 大嘴读史 原文: 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明史·宦者…

李大嘴 大嘴读史

太监系列:这个藏族太监是小一号的郑和

原文:

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明史·宦者列传》

译文:

明成祖朱棣当政的时候,在与四方蛮夷的沟通方面勇于进取,奉命出使的多数任用宦官中的贵人。西洋方面是郑和、王景弘,西域方向是李达,往北方是海童,而西番则都是派侯显出使。侯显才智机辩,强壮有力,敢于担当,五次出使极其遥远的地方,功劳和成绩仅次于郑和。

1

提起郑和,大家都耳熟能详,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是,和他同时期,还有好几个太监,有的前往蒙古,有的从新疆往西,有的从西藏往西,个个都是陆地版的郑和。

皇帝明白,对于周边的蛮夷,该打的时候要打,该安抚该沟通的就要安抚沟通,武力和外交都是显示大明国威的手段。

这些派向四面八方的外交人员中,每一路都有太监的存在。

今天要说的就是其中一路,五次出使,其中三次入藏,到达了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明史》称“劳绩与郑和亚”。

这个人就是太监侯显。

2

沟通的时候,必须要互相听得懂对方说的啥。不然,你说一句表扬的话,人家以为你骂他妈,就会打起来。明朝的时候,西藏人的普通话还没那么普及,所以,那时候入藏,一定要会说藏语。

侯显会说藏语,因为他本来就是甘南的藏族人,后人考证出他的藏族名字是洪保希绕。

侯显在很多方面和郑和相似,郑和是回族,侯显是藏族,都是少数民族。侯显当太监的经过和郑和也一样,都是小战俘出身,转职做的太监。

和郑和一样,侯显的家乡也是元朝军队最后负隅顽抗的几个据点之一。一场大战之后,侯显成了战俘,后来被送进皇宫成了太监。

也许是觉得战俘出身不那么光彩,侯显家乡的县志说,侯显是觉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离家出走,后来进宫当了太监。但事实上,明朝开国那阵子,很少有从民间招聘太监的,一般都是战俘或者进贡的奴隶来干这服侍人的活计。

战俘就战俘,其实没啥丢脸的。

3

公元1403年,朱棣从侄子手里抢来皇帝的第一年,当郑和还在热火朝天造船准备下西洋的时候,侯显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入藏的旅程。

侯显的使命是邀请一位活佛去南京,原因是朱棣听说这个活佛会变魔术,想看看。当然,这只是台面上的说法。

皇帝真实的想法有两点,一是为了周边外交,二是希望用宗教的力量来为自己得来并不光彩的皇位正名。

顺便解释一下,藏传佛教的教派众多,主要有格鲁派(黄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宁玛派(红教)等。

侯显要去请的这位就是噶举派的活佛,《明史》上说这位活佛叫哈立麻,也有资料说叫得银协巴。

太监系列:这个藏族太监是小一号的郑和

相比郑和下西洋的风险,侯显这一路的困难一点也不少,那个时候没有进藏的火车,连公路也没有,更多的是类似茶马古道一样的山间小路。

4

这是一趟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旅程,侯显花了两年多的时候,才找到哈立麻,发出了皇帝的邀请。

从哈立麻的角度来说,得到政府的认可,对自己的教派也是大有好处的,欣然应允。

回去的路比较顺利,一行人经青海、陕西、河南、安徽,乘船入长江,只花了半年多的时候就到了南京。

为了迎接哈立麻,朱棣事先对灵谷寺进行了装修,灵谷寺的文献中是这样记载的:“规模气象,轩豁雄丽;望之翚飞,积之山立”。

哈立麻到了南京之后,先在灵谷寺为朱元璋和马皇后作超度法事十四天,后来又在皇宫中设坛为朱棣灌顶讲经。

朱棣对哈立麻表现了异乎寻常的尊重,封他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慈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几个徒弟也都得到了“大国师”的封号,其他金银财宝、贵重的法器啥的也都给了不少。

太监系列:这个藏族太监是小一号的郑和

哈立麻后来又去了五台山,前后在内地停留了一年多时间,然后才踏上回藏的路途。

5

哈立麻回去了,侯显干啥呢?这里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是侯显作为船队的第三把手,跟着郑和下西洋去了,在郑和第二和第三次下西洋中,占据了一个舱位。

说法二是侯显陪着哈立麻回西藏去了。

究竟哪种说法正确,目前还没有找到更有力的证据。

6

藏传佛教存在不少教派。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的态度是:支持一派,压制其他教派。明王朝则采取各教派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态度,通过努力,加强中央政府和西藏的联系。

那么,封赏了噶举派,格鲁派也不能忘记。朱棣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写了一封邀请信,但被婉言拒绝。

于是,侯显在1413年再次受命进藏,亲自邀请宗喀巴。

太监系列:这个藏族太监是小一号的郑和

侯显好不容易找到宗喀巴,并用自己的诚意感动了不肯见面的宗喀巴却,侯显把朱棣的的诏书和礼物转交给他,正式邀请宗喀巴去中原弘扬佛教。

但是,宗喀巴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远行,侯显实在不甘心白跑一趟,请求宗喀巴派徒弟去到内地,得到了宗喀巴的同意。

侯显和宗喀巴的徒弟释迦也失踏上归途,后来释迦也失被封为“大慈法王”。

之前,萨迦派的昆泽思巴被封为“大乘法王”。

顺便说一下,西藏这边,宗喀巴另一个弟子根顿珠巴后来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

7

虽说不能肯定侯显是不是参与了郑和下西洋,但是他先后两次单独率领船队出访榜葛刺(今孟加拉国)和沼纳朴儿(今印度北部)是有史记载的。

侯显的船队到了今天的孟加拉国、印度、不丹、锡金等国,最远到达了波斯湾。

侯显的船队主要是开展外交活动,宣扬中国的国威,受到了所到之地的欢迎。

其中,第二次的出航是为了当和事佬。当时沼纳朴儿和榜葛刺打起来了,榜葛刺人希望大明朝廷可以来调解,结果,效果杠杠的,侯显一到,没费啥功夫,两个国家就握手言和了。

太监系列:这个藏族太监是小一号的郑和

8

史书上并没有对侯显多次远行克服的困难、受到的危险做详细的描述。

只有一次,也是侯显最后一次进藏的时候,那个时候,皇帝已经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了。当时,在工布地区,侯显的队伍遭遇土匪,一场厮杀下来,侯显的队伍获得了胜利,但自身损失也不小,仅立功及阵亡官兵就有450余人。

可以肯定的是,侯显的队伍阵容规模是相当大的。

除了五次比较大的出访之外,事实上,侯显还两度前往尼泊尔,多次前往青海新疆。

侯显的大部分人生,都在旅途中度过,也因此,《明史》给了侯显“劳绩与郑和亚”的高度评价。

9

光阴似箭,侯显一天天的老去,他向皇帝表示希望可以在家乡建一座寺庙,叶落归根。

太监系列:这个藏族太监是小一号的郑和

皇帝同意了侯显的请求,还派了两位钦差,帮着侯显建造寺庙,这座寺庙就是今天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侯家寺。

侯显的晚年是在侯家寺度过的,最后也是在侯家寺圆寂的。今天的侯家寺里还存有侯显灵塔。

10

侯显的名气没有郑和大,他的传记是附在郑和传后面的,但侯显的贡献一点也不差。

还有郑和的副手王景弘,更是被完全淹没在郑和的光环里。

侯显在历史上多少还留下了一些记载,而西域方向的李达,往北方的海童,几乎没有在史料中存有事迹的记载。

有些事情,没有记载,并不代表没有做过。

太监系列:这个藏族太监是小一号的郑和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原创公号“大嘴读史”(paul_tracy)

作者: 胜道起名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