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的一个早上,中南海办公厅内一阵电话铃急促响起,刚刚来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坐下的周总理立刻拿起电话接听。电话另一头是毛,他的语气听起来与往常不同,显得格外谨慎。伟人请周总理不要惊动任何人,单独己办公室一趟。周总理来到伟人办公室后,伟人先是让自己的工作人员全部离开,然后命警卫员在门卫岗,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安排好所有事情后才请总理坐下面谈。
伟人一向是沉稳冷静镇定自若的,此刻却如此小心仔细,究竟要谈的是什么事呢?此时就连周总理心里都有了一丝紧张。不过,这次面谈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半个小时后,总理就离开了伟人办公室。此后不久,一个小镇突然从中国版图上神秘消失了,这个小镇叫做白涛镇,坐落在重庆市涪陵区。与此同时,大约6万军人也随之消失在了这个小镇附近的茫茫大山里。
伟人和总理究竟秘密谈论了什么?忽然消失的小镇和6万中国军人跟这次谈话有什么关联?37年后的2002年,国防部科工委才对外公开了伟人和周总理的秘密计划,立即震惊世界,引起了国内外的一片惊叹。这个计划有什么惊人之处?为什么在37年后又得以公布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来探索当年的隐秘吧。
国际形势风起云涌
1945年8月6日,一枚原子弹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顷刻间,这座30万人的城市遭到了强力破坏。爆炸点周围14平方公里内所有建筑瞬间化为灰烬,4000度的高温造成了15万以上的人员伤亡。仅仅3天后,日本另一座城市也遭受到了同样的重创,一颗名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了长崎。
这是美国为震慑日本所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受到重击的日本于8月15日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两次的爆炸让全世界见识到了原子弹的巨大威力,也让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世界上具有了强大的威慑力。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志愿军进入朝鲜,与朝鲜军民共同抵抗美帝国主义。中国志愿军作战英勇,打得美国损失惨重。胶着不下的战场形势令美国政府头痛不已,又萌生了使用核武器的念头,于是美国军队在朝鲜半岛附近准备了一颗原子弹。
虽然鉴于其他同盟国的反对和苏联的核武器对抗,这颗原子弹并没有被真正投放使用。不过这一系列事情,让我国领导人强烈意识到,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要想在今后的发展中不被处处挟制,在国际政坛上占有一席之位,国防上军事上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保护力。
具有前瞻目光的伟人和其他领导人在核武器建设上达成了一致意见。1957年10月15日,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原子弹制造上,苏联同意对中国提供专家帮扶和技术支持。
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核武器制造正式提上日程。然而国际形势变幻莫测,苏联在赫鲁晓夫当政后,强势对周边国家及帮扶过的社会主义国家施压,中国和苏联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逐渐产生了分歧,关系开始恶化。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才签订了两年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撤回了所有援助专家,并且带走了原子弹生产的所有图纸和资料。与苏联的交恶,让原子弹的研制几乎停滞不前,赫鲁晓夫甚至妄言,就凭中国当时贫穷落后的状况,如果单靠自己,再过20年也不可能造出原子弹。
不过,愈挫愈勇的老一辈革命家们是不惧困难的。在国家的强力支持下,在钱学森、邓稼先等众多爱国科学家们日以继夜的努力下,中国仅用了5年时间 ,便把原子弹研制成功了!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意味着中国成功掌握了核武器研制技术,成为了世界上第5个可以自行制造核武器的国家。
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令世界各国为之震惊,不过也引来了各国的猜疑和忌惮。首先就是美国,事实上,早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美国就开始了对中国的防御措施。从1959年到1962年,美国侦察机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国的监听和侦查,他们从飞机拍回的影像资料上分析出,中国的核试验基地很可能就在罗布泊地区。
后来,在美国1994年时才公开的一份绝密档案也显示,美国当时确实也曾准备联合苏联一起攻克中国的核试验基地。中苏关系在那时已基本破裂,苏联在中国新疆地区布置了百万大军,双方在珍宝岛也爆发了数次武装冲突。
与此同时,日本的反应也非常激烈,他们害怕中国利用核武器进行报复,强烈指责中国不应该制造核恐慌。并且表示,日本会进一步靠拢美国,进入超级大国的势力保护下。
此时中国的核工业建设才刚刚开始,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也只是国家国防建设的一小步,与拥有众多核武器的国家相比,中国目前还不具有足以对抗的能力。这时候,如果美国和苏联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中国,中国的核工业建设必定又将面临一个危险局面。
确定计划,代号816
为了防备美国及苏联的觊觎,为了保护辛苦研制出的核武器,同时进一步提升我国核武器的防御能力,伟人仔细斟酌、认真考虑后,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将我国的核工业建设由地面全部转入地下,同时建立自己强大的核工业基地。
这样的工程必须严格保密,工程量也势必是庞大而艰难的。一番思虑后,伟人决定找周总理共同商议此事,于是才出现了文中开头的一幕。
两人见面后,针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伟人对周总理提出了在地下建设核工业基地的详细计划。在听过伟人的计划后,周总理紧皱眉头,思考了良久,最后回复说:自己也同意伟人的这一计划。
有了这样的地下核基地,一来我国的核建设不会轻易被侦测到,二来在遇到核攻击或核威胁时,我们就能够有足够的防御能力和反击能力。两位领导人的想法统一后,一项绝密的地下核工程计划就此敲定,代号“816工程”。地下核工程的建设,伟人也全权委托给了周总理。
因为这是一项绝密的特殊工程,因此在选址上需要十分慎重。它的位置必须依山靠水,且易于隐蔽。靠近大山有利于遇到紧急问题时及时隐藏和疏散,靠近江河湖泊则是解决核反应堆用水和处理废水的问题。
当时,有关部门给出了三个地点以供选择,这三个地区全部位于西南地区,分别是重庆涪陵、四川凉山州和眉山市洪雅县。专家考察队在经过一年的严格考察后,最后把目光锁定在了重庆涪陵地区的一个小镇白涛镇。
白涛镇环山面水、地质构造复杂,背后是莽莽苍苍的金子山、乌龟背山等大山,周围则环绕着波涛滚滚的乌江,而且属于低日照地区,年平均日照仅有1299小时,一年到头云雾环绕,非常有利于隐蔽。
位置选好后,周总理首先下令将白涛镇的群众秘密转移疏散,其次将“白涛镇”的名字从地图导航中抹去,并且示意交通运输部门和铁道部,即便是公路和铁路的建设,也务必要绕开白涛镇。
准备工作就绪,接下来就是人员配置问题。1966年6月16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了“地下核长城”的建设文件,这份文件马上被送到了当时的第二炮兵部队中,第二炮兵部队中有一支特种工程兵团,编号8342。
周总理正式调任8342团的战士前往白涛镇建设816工程。不止8342团,接到任务的还有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的原工程兵54师的战士们。当然,来到白涛镇的还有许许多多顶级技术专家和学者。816工程的建设前前后后共有6万余人参与。
这项工程为严格保密,对外宣称是建设化工机械厂,通信也只有一个信箱叫做重庆市4513信箱。来到白涛镇的所有人员,经过政审后,还需要经过专业的保密训练才能正式开始工作。
816工程是要在金子山上挖出四通八达的洞,而金子山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紧邻乌江的地方土质疏松容易坍塌,山体内地下河众多,挖开的洞体又容易被地下水倒灌。金子山石质坚硬,很多地方即使是使用炸药也效果甚微。
而且当时的部队中根本没有先进的机械工具,士兵手中仅有一把工兵铲,一把铁锹而已。54师的工程兵们戏称,他们的工作环境是石头夹着一块肉,因为在挖洞时,除了背后,他们的旁边全是石头。
山洞内长期的繁重工作使得战士们的身体严重受损,他们面色苍白、视力下降、精神疲乏,可以说是用血肉之躯在一点点凿开这座大山。简陋的工具、艰苦的条件,让72名年轻的战士把生命永远的留在了这座大山里,他们之中最小的才18岁。这些战士被埋在了距离816工程四公里的“一碗水”烈士陵园,与816工程永远留在了一起。
后来,根据国防科工委公开资料显示,816工程洞内建筑面积约10.4万平米,进深400米,平均厚度为200米,可以抵挡100万吨氢弹的爆炸冲击力,或者1000吨炸药直接攻击。即使是经历8级以上的地震,它也丝毫不会受损。
整个工程内共挖出大型洞室18个,其中最大的一个高度近80米,面积足有1.3万平米。另外连结各个洞室的隧道、竖井等也多达130余条。从洞内挖出的土石共151万立方米。有人计算,这些土石如果堆建起来,可以建成一座长达1500公里的石墙。
重见天日,永远的纪念
816工程的主要设施是核反应堆,既可以生产制造原子弹的核裂变材料还可以用以发电。然而到了1984年,816工程已建好的设施被相继拆除,参与建设的人员全部复员返乡,洞体整体封闭,这项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的地下工程,还没有开始投产使用就突然被叫停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中美关系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缓解,中国在国际环境中的境况越来越好。1976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一系列的利好消息使中国迈进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1979年,邓公宣布了对外开放政策,同时决定大规模的军事工程暂停建设,所有经费支出全部用于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就这样,这项持续了数年的工程真正的隐藏在了川西南的茫茫大山之中。2002年,国家同意对816工程进行解密。这一伟大工程一经面世立刻令世界各国震惊,原来中国早在数十年前,就在国防建设上进行了如此大的投入,世界各国再不敢小觑中国这个东方大国。
2022年,816工程的主体工程作为红色旅游地全部展现在了世人面前,现在,816工程遗址不仅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而且还因为宏大的工程量,被选入了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赶来参观游览这个人工奇迹。
这座庞大的地下建筑成为了极好的一个红色教育基地。这里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们对保卫国家的信念,更体现了他们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而我们在这里缅怀这段过去的壮丽岁月时,也应该牢记,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国家建设者,更应该传承他们的精神,在中国的前进道路上,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