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多智近妖的人物形象,这个故事至今也仍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不过民间小说、戏曲认为诸葛亮可以通晓阴阳,料事如神,这就有点神化人物的感觉了,加上真实历史中并没有记载,而所谓的设坛祭风带有浓厚玄学色彩,不禁让人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由于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凭空添加一些原本在三国时期不存在的情节,使得后人认为这个借东风也不是真实的故事,连鲁迅也评论道,罗贯中「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至于王粲的《英雄记》则记载是周瑜用轻船走舸火烧曹操,显然火烧赤壁与诸葛亮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当时的真实情况应该是,东吴部队烧掉曹营靠在北岸乌林一侧的战船,曹兵毫无戒备,火烈风猛,火烧乌林,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写到: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但是根据现在易经学家的研究,认为能借来东风还真的跟诸葛亮有关系,不过依靠的不是法力,而是对易经的研究。
近代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于《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第2.03章》指出:东风能借,是通晓《易经》气象的道理。「坤卦,亥月,节气立冬小雪。这是全阴之卦,天地间之放射能,此时已全部吸收入地,但阴极则阳生,所以在十月立冬后,必会有小阳春,有一两天风转东南。」
当年『孔明借东风』,就是通晓《易经》气象的道理,知道十月立冬之后,西北风一定不会天天吹,根据气象推算,有一两日必会刮起一阵东南风,所以故作玄虚,筑坛祭风,反正一日借不到的话,二日三日下去,早晚可以等到东风。果然被他等到,大破曹操五十万军。
真实的诸葛亮,无通天彻地之能,自然不能向上天借东风,不过火烧赤壁吹了东风是事实。古人懂得《易经》,通晓气候变化,善加利用,使军队借东风之力,发挥出最佳战斗力。
据指,《易经》中有天文,其中有十二卦对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每个月的节气和气候都有相应的规律可循,并符合《易经》的原理。以诸葛亮借东风来说,当时为农历十月,在卦上为坤卦,是纯阴卦,阴极则阳生,因此十月有几天的气温要回升,有一个小阳春的气候。
「借东风」就是利用了这个气候条件。曹操把战船连锁起来,也源自他识天文、知气候。战船连锁有利于水上作战,只是怕火攻。但曹军的水军在长江上游,位于西北方,东吴水军在下游,位于东南方。农历十月是冬天,吹西北风,所以东吴缺少火攻条件。对此,孙刘联军也心知肚明。而根据《易经》,诸葛亮知道某一个气候前后三天,会转东南风。所以设下计谋,算准日子「借东风」,兵借火攻,战胜曹操。
其实节气卦中还有不少「密码」可用于军事,农历十月对应坤卦,节是立冬,气是小雪。其他月份也有规律。十一月,也称子月,对应复卦,为一阳初生之时。节是大雪,气是冬至。冬至之夜,时间最长,气温最低,行军作战条件艰苦。之后,白天变长,气温渐升。
十二月,对应地泽临卦,初爻和第二爻都是阳爻,阳能不断上升,人体外寒内热,消化力强,此时官兵胃口好,体力好。节是小寒,气是大寒。一月称正月,也称寅月,对应地天泰卦,内卦有三个阳爻,故有「三阳开泰」之说,而且天地交感,人们思想行动敏锐,宜筹划准备军事行动。节是立春,气是雨水。二月是卯月,对应雷天大壮卦。节是惊蛰,气是春分。此时,人体精神旺盛,宜开展军事行动。
三月,对应泽天夬卦。此时,天地两隔,万物肃杀,故有秋风扫落叶之说,官兵杀敌情绪易被发动,宜实施歼灭战。八月对应风地观卦,节是白露,气是秋分。秋分宛如春分,气候适宜,白昼等长。九月对应山地剥卦,节是寒露,气是霜降。卦象为五阴剥阳,宜谦退内守。
至于现代科学的气候学,也能解释赤壁之战如何「借东风」-赤壁东南有幕阜山脉,乌林西北有云梦大泽,当天气放晴后的夜晚,因山地散热快,湖泽散热慢,温差对流可能会逆吹东南水陆风与「下坡风」。而冬天逆吹东南地形风此一点,是北方长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成为东吴行火攻之计的致命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