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切换查询(星座阴阳历转换查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阳简介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 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⁶)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

星斗录之日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阳简介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

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⁶)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³⁰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光谱为G2V),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 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太阳开始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摘选自百度百科)

星斗录之日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阳带来的影响

昼夜更替,晦明变化。

星斗录之日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代关于太阳的研究

《开元占经》卷五至卷十,记载了古代对于日星的各方面的研究与记载,例如日名体、日行度、日冠、日珥、日晕、日蚀等:

张揖《广雅》曰:“朱明、曜灵、东君,日也。” –《日名体》

杨泉《物理论》曰:“日者,天阳之精也。夏则阳盛,故昼长,夜短;冬则阴盛,故夜长,昼短;春秋则阴阳均,故昼夜等。”–《日名体》

石氏曰:“日光旁照十万二千里,经三十二万四千里,同一百万二千里。晖经千里,(周髀曰:经一千二百五十里)周三千里。(徐整长历曰:“日经千里,周三千里。”周三千里与石氏同也。)张衡《灵宪》曰:“日、月,其当天七百三十分之一。”(徐整长历曰:日下于天七千里。)–《日名体》

《河图》曰:“日月五星同道,过牵牛、女、虚、危、室、璧、奎、娄、胃、昂,皆行其南之九尺;毕北七尺;觜参北一丈三尺;贯东井,出鬼南六尺,出柳北六尺,出七星张北一丈三尺,出翌轸北一丈三尺,贯角亢出氐南一尺,出房左右股间,出心北二尺,出尾北九尺,出箕北一尺,贯南斗,复至牛。此日、月、五星行常道也。–《日行度》

石氏曰:“有气青赤,立在日上,名为冠。” –《日冠》

王朔曰:“日戴者,形如直状,其上微起,在日上为戴。戴者,德也,国有喜也。” –《日戴》

石氏曰:“日两傍有气,短小,中赤外青,名为珥。” –《日珥》

石氏曰:“日傍有气,圆而周匝,内赤外青,名为晕。” –《日晕》

星斗录之日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星与《太阳历》

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大致可分为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历三大类。太阴历依月圆月缺来定年月季节,月亮每圆缺一次定为一个月。太阳历根据太阳运动的周期来定年岁季节。

中华农历是阴阳合历,月亮历(阴历)论初一十五,天干地支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阳历,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以上内容摘选自百度百科)

“目前西方的格里历是一种阳历,源出于对古罗马的太阳历与西方的儒略历,属于现代宗教意义上的历法。它以耶稣的出生年为元年,是一种私历,并非对全世界有文化与宗教上的意义,所以不能称作“公历”。其对月份的设定与日期安排不仅没有天文学、生物学、气象学、农学等意义,而且有的地方全凭几个威权人物的意志而设定。”

“西元前46年,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儒略•恺撒根据埃及太阳历法而修订古罗马太阳历编制了“儒略历”,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规定单数月为31日,双数月为30日,通常二月是29日(平年),每四年设置一闰年,闰年的二月加多一日成为 30日。这纯粹是一种数术分割法。古罗马执行死刑都在 2月份,人们认为2月不吉利,所以闰年设置在2月。儒略•恺撒出生于7月,他下令自己的名字来命名7月,称作“July”。”

“凯撒的侄儿屋大维续任罗马皇帝,被称作奥古斯都。他为了与凯撒齐名,想将一个月份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他出生在9月,但选定8月命名,于是从2月份抽出一天加在8月里面,这就是8月也是大月的由来。西元前8 年,罗马议会将8月改成奥古斯都皇帝(Augustus Caesar)之名,称为“August”。”

“西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组织懂得天文学的教士重新编制历法,这个历法称作“格里历”。格里历将1582年10月5日至1582年10月14日这10日取消,使春分出现在3月21日,所以格里历比儒略历提前了10天,譬如说格里历12月25日,儒略历为12月15日。如今,格里历通行世界,被一些国家当做“公历”。”(以上摘选自黄守愚的一篇文章)

星斗录之日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星与黄道

黄道(ecliptic),名词: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作【黄道】,它是天球假设的一个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和赤道面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出自《现代汉语词典》。

天文学把太阳在地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既太阳在天空中穿行的视路径的大圆,称为“黄道”,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面在天球上的投影。太阳在地球上沿着黄道一年转一圈,为了确定位置的方便,人们把黄道划分成了十二等份(每份相当于30°),每份用邻近的一个星座命名,这些星座就称为黄道星座或黄道十二宫。这样,相当于把一年划分成了十二段,在每段时间里太阳进入一个星座。在西方,一个人出生时太阳正走到哪个星座,就说此人是这个星座的。(摘选自百度百科)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二十八宿为日月舍”的认识,也就是黄道的概念。这个路径,我国古代把它分为“十二次”,西方人把它分为 “黄道十二宫”。同样的,我国的二十八宿和西方人的十二星座(一说十三星座)的概念上也略微有些类似。

与太阳有关的神话

盘古开天

星斗录之日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羲和浴日

星斗录之日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羲和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的太阳神,传说她和天帝帝俊有十个儿子,他们都是金乌的化身,金乌是汉族神话中太阳之灵,形态为三足乌鸦,共有十只,它们住在东方大海扶桑树上,轮流由它们的母亲——羲和驾车从扶桑升起。

关于羲和的原型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南经》:在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天台山,海水从南边流进这座山中。在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个羲和国。这里有个叫羲和的女子,正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澡。羲和这个女子,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于是羲和首先以日母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而前。她是人类光明的缔造者,是太阳崇拜中至高无上的神。

夸父逐日

星斗录之日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成为桃花园;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后羿射日

星斗录之日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脚的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二郎担山赶日

星斗录之日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董永沉香合集》(杜颖陶纺)引太平歌词《二郎劈山救母》:“二郎爷本来姓杨,身穿道袍鹅蛋黄。手使金线弓银弹子,梧桐树上打凤凰。打了一只不成对,要打两个配成双。有心打它三五个,怕误担山赶太阳。十三个太阳压十二,留下一个照下方。”按据所写,此二郎乃二郎神杨戬。今四川省灌县民间亦有二郎担山赶太阳之说。云灌县城南三十里有一小土山,曰横山子,长四里,宽一里,呈扁担形,即二郎担山所留扁担;横山子西北六里许,有大小二山,靠柏条河,即二郎担山所遗土;又西二里,有两小土堆,大如两间楼,名马家墩子,即二郎抖草鞋泥而成者。

《遂古天录&阳生章》节选

星斗录之日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道贵生,大日为源。

天道之内,有名太阳。恒光恒热,射地生阳。光形万物,火泽升降。永射生序,在途曰长。永生永逆,永形永返,生生生长,生衰生亡。谓之天父,谓之冥王。

生万物者,太阳之光。射于大地,又生阴阳。阳也者,使万物可见而后可形、可名、可度、可数。万物生死始于此。

天地之间一阳生。

作者: 胜道起名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