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复旦的土地,仰望百年的星空,一群群优秀的复旦人用努力与坚持书写自己的求学岁月,在人生行囊中装满收获与成长。他们或勇攀学术高峰,或追寻多彩梦想,或以志愿之举践行爱与奉献,或以家国情怀彰显青年担当……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样一群优秀的复旦本科生……从迷茫无措到找到方向,从低谷困境到突破重围,复旦学子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他们的成长在一次次失败和试错的磨砺中步履不停,风雨不止。
如果用一组词语来形容至今为止的复旦生活,那么张弛心目中的最佳答案便是“探索”与“成长”。
在学术道路和就业道路上的探索,占据了张弛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在学术研究上,数理经济班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浓厚的氛围。大二分流后,他选择王永钦老师作为本科导师,长期坚持参加老师每周的研讨会,与硕博生共同交流讨论,并且作为为数不多的本科学生报名参与了英文文献报告。在就业道路上,张弛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从加入学长的队伍开始接触商赛,到作为队长多次组织队伍参赛,这个过程极大增进了他对于咨询行业和快消行业的理解,在2021年欧莱雅brandstorm商赛中,他所在的队伍更是从全国1500余个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top12并应邀前往欧莱雅上海总部参加全国总决赛。在与业界的一次次接触中,张弛加强了对于现实生活的观察,深化了对自身知识体系的理解,也真正体会到何为“学有所用”。
坚持探索,无限进步,今天的张弛也仍然走在前行的道路上,他不为身后的功过而悲喜,只因他深知今天踏实而稳健、勇敢而笃定的每一步才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填写复旦招生志愿书时,潘成浩毫不犹豫地将自然科学试验班列为第一志愿,在他看来,复旦物理系将是他探索所有问题答案的地方。
在真正跻身复旦的百年星空后,他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积极参与物理系的荣誉课程,在老师精彩介绍下领略前沿领域的风采,在与同学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在独自思考时探索知识海洋的奥秘。他报名启明星科创计划,在实验室进行独立小课题的研究。研究过程中,他第一次体会到了科研的不易:连精确测量简单的动摩擦系数都难以实现;科研没有任何标准答案,一切全凭自己探索。他也第一次学着用软件去处理数百GB的高速图像数据、不厌其烦的Tracker追踪……大一结束后,他顺利入选物理系的“拔尖计划”接触科研。他明白,科研能帮助他叩开物理大厦之门,也能帮助他从知道“为什么”之后更进一步。他跟随安正华导师进行表面等离激元微腔中量子阱强耦合结构设计的探索,在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一步一步学着阅读前沿文献、重复前辈工作、做组会报告,从光学逐渐深入到量子光学、纳米光电子学、腔量子电动力学……科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无穷无尽的物理世界中探索有时会让他充满无力感,但他知道,科研中的痛苦才是真正使他成长的原材料。何为“痛快”?不痛不快。
虽然这条路上充满了荆棘与挑战,但潘成浩将不断砥砺前行,致力于在其中有所思、有所得。每个人的生活由自己描绘,他相信,做一个生活的无限探索者,他将画出多彩的美景。
在复旦校园中,董巧乐始终在探索属于自己的精彩,拓宽自我的边界。无论是在学习领域,还是在社会实践、科研领域,他都在突破自己原有的边界,努力尝试,探索成长的道路。
在众多的尝试之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科研方向的尝试。在大一下学期,腾飞书院推出了独具一色的“腾飞科创”项目,在与老师的邮件接触之后,他报名参加了一个与计算机视觉相关的科研项目,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大一下学期,除了忙碌的课程学习,他还需要阅读老师提供的神经网络相关教材与论文。面对一个全新领域,刚刚接触的他既充满新鲜感,又感到无力。面对看不懂的论文与课本,压力与困惑时常与之相伴。他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科研的挑战性,这激励着他更努力地学好每一门课程,为科研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第二次科研尝试是在大三下学期,他参加了学院老师关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科研项目。每两周一次的例行组会,鞭策着他不断学习。同学之间每一次论文分享,每一次相互帮助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都在驱使着他朝着目标一步步前行。
两次科研项目的经历之后,董巧乐的心中也慢慢有了答案。目前,他已经成功入选了第二期“卓博计划”,他决定继续在科研这条道路走下去,走得更远,更远……
张和杨常把他的生活比作回流,一种合成化学中的基本实验手法:瓶中的液体反应物在加热与搅拌下不断气化升腾,然后在瓶上方所连接的冷凝管中遇冷凝结,重新落回到瓶中。“这看起来是特别‘无用’的一个过程,就是一个无尽重复的循环,仿佛我们的生活,反复、单调,甚至煎熬。”
张和杨仍记得在大二上时选修的七模课程“两河流域考古与艺术”。“为什么要选这种‘事又多又没有实际用处’的课?”,这是他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我相信有些艰深的知识就像是深埋的宝藏,只有苦心钻研才能看到其闪耀的光彩。”在那门课程的期末论文中,张和杨通过阅读文献试图剖析美索不达米亚人最早创设学校的目的,最后却颇为失望地发现,当时的学校可能只是教会学生书写、算数,培养未来书吏、财会的机构。这多少与他关于教育的浪漫化的理想主义图景产生了冲突。从那时起,他就不断鞭策自己,不要成为只考量功利的学习者,如果条件允许,不妨“为学习而学习”,感受获取新知、解答好奇的那种最天真的快乐。这也解释了这名刚刚结束大三学习的同学163分的超额学分:许多“超额”学分不是为了完成毕业要求,而是为了探索复旦思想宇宙中与他遥遥相望的知识星光。
关于回流,张和杨还有另一个解释:“其实这种单调的循环中,瓶中的分子在剧烈地相互碰撞反应,转化为未知而激动人心的新结构,就像一个小宇宙在扩张生长,星点明灭,新的星座书写着宏大的史诗。”而他则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回流着,在局限与重复中不断锤炼自己,探索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初到生命科学学院的李哲楷,虽听着“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怀着一腔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但他的思维尚停留在一年级大类试验班时的状态,他习惯于被4.0的数字“裹挟”着,大多数时候,他只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读书,被动地向前走。“像一只蝉,一只睡在土里的,不知为何一定要“大鸣大放”的蝉”。
最终,是科研报国的热忱让他挺过了质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带他走出了迷茫。他开始以自己的方式了解、学习和探索生命科学:他在动物学课程中,感受动物在发育过程中的精密调控;他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感受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巧妙设计;他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感受生物大分子复杂但又完美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生物学的灵活与精巧。在生命科学的相关介绍中,他看见了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不再害羞,开始对神经生物学感兴趣的他,将目光锁定在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系,选择了一位导师,勇敢地码出了一份发自内心的邮件,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现在的他,也在导师的指导下尝试酝酿自己的科创项目,希望能从中有所收获,有所热爱。
现在的他,“像一只蝉,一只刚刚破土而出,想要传达生命的热烈的蝉”。曾经在黑暗里摸索的日子并不好受,但此刻的他已经破土而出,重见天日。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还在,生活也重新变得可爱。
三年前,刘代能在复旦大学正门前给学校敬了一个军礼,告别熟悉的校园,出发前往军营。新兵连时训练十分辛苦,一开始时,刘代能想过放弃,很想家,很想学校。但一想到曾经给学校敬的那个军礼,那是对复旦的承诺。“我是一名复旦人”,这句话激励着刘代能度过了一次次困难。最后,他在新兵结业考核中取得了“优秀新兵”的荣誉称号。
2020年秋季,刘代能退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复旦校园。刚回来的一段时间,由于生活适应和学习方法问题,刘代能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很多难题。但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一有时间就看各种参考资料,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最终整个学年他获得3.72的绩点,位列专业第二。
军营的号角已经走远,走来的是课间的上下课铃声。无论在军营,还是在教室和实验室,刘代能都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难。但他从未放弃,成长的路上,信念作帆,努力作桨,等待他的,还有更美好的远方!
董嘉雯小学时便与游泳结缘,中学期间选择进入澳门花样游泳队。下课、赶半个小时的巴士到训练馆、回家、完成课业——这是她加入澳门花样游泳队后的每一天。她从来没有体验过课后与同学玩乐的闲暇。被训练占据的生活看似乏味,但她仍然每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作业、温习功课。
高强度的训练意味着注定会有无数需要咬牙坚持的瞬间:压腿压到变形、四肢疲惫、学业和训练难以平衡的茫然、过于紧张而难以入睡的夜晚……但是董嘉雯从不允许放弃一词从她口中跳出,她总能以顽强的毅力挺过每一次考验。FINA世界游泳锦标赛(花样游泳)、亚洲分龄锦标赛(花样游泳)、澳门花样游泳锦标赛,她在备赛和比赛的过程中学会成长。“现在的我已不怕任何风吹雨打。”
如今回首来时路,她发现自己始终是那个坚强的小女孩。前进步伐匆匆,不因杂念羁绊;以步出教室的夕阳作慰借,以抬头仰望的星夜作依归。成长的道路是孤独的,但董嘉雯从未后悔。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
不遇着岛屿、暗礁,
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经历挫折,也迎来光芒
他们将在未来步履不停的摸索中
一路成长,筑梦未来
接下来
我们还将继续聚焦更多优秀的复旦学子
感受榜样力量,一同进步成长!
来源:复旦资助
文案:陈科睿、彭若枫
制图:叶芷玲
责编:章佩林
编辑: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