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番禺大岭村里,发现一座很有意思的塔,叫大魁阁塔,又称文昌塔,塔高20余米,三层楼阁式的六角形砖塔,花岗岩和白林石基座,双隅水磨青砖塔壁,始建于清光绪十年,至今100多年历史。
说它有意思,是这个塔共有三层、每一层都题有匾额,且分别由以前的科举考试殿试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三人题词的,题的词的从上到下分别:日月齐光、司命司忠、作镇菩山。一塔由三魁题词,说它是村的镇村风水宝塔,实至名归。
大岭村,除了这个塔外,还有哪些不一样的故事呢?
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部,是石楼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占地面积3.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50人。
它有800余年历史,是明清番禺“岗尾社十八乡”传统聚落的代表。它荣获很多荣誉,比如: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等。
大岭村背靠菩山,三面环玉带河,村内以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为次轴,主轴古街平行于玉带河,次轴垂直于玉带河,是典型的岭南“山·水·村·田”的过渡型聚落。
大岭村有6条古街道和45条古巷里,至今保留了传统街巷特色、不同建筑形制的古民居,村里有文塔、龙津桥、祠堂、蚝壳屋等景点,而这些景点与古街、古商铺、大榕村、玉带河等,构成一种典型的岭南水乡景象。
龙津桥:番禺最古老的石拱桥
位于文塔旁边,据考证,是番禺最古老的石拱桥。建于康熙年间,是由红色砂砾岩建成的一墩两孔拱桥,半月形拱桥,倒映在玉带河里,形成一个完美椭圆形倩影。桥墩布局充满古人智慧,两侧有分水脊,既防止船只冲撞,又可减少水对桥体的冲击。
桥面两侧各有16条望柱,15方栏板,刻着卷草和暗八仙法器图案,位于正中的一板刻着“龙津”两字,这些精美的图案,突显古人的工匠精神。桥边长着一棵百年细叶榕,枝繁叶茂,横跨玉带河,覆盖了整座桥,是村民纳凉聊天的好去处。
墨砚塘:形似墨砚的池塘
在文昌塔侧,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其形似墨砚,故称墨砚塘。墨砚塘与玉带河、龙津桥、文昌塔连成一景,也流传着一个故事,村民称它们为文房四宝:文昌塔为笔,龙津桥为笔架,墨砚塘为墨水,玉带河为白纸。传说归传说,但它无愧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美誉。
村里每一个祠堂: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
显宗祠。
俗称“桥头祠”,堂号“凝德堂”,位于村里安和街西侧,龙津桥东堍路北,坐东向西,前临玉带河。该祠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5),距今近五百年历史,清朝乾隆辛酉年(1741年)重修,是村中保留最完好的古建筑。
作为陈氏九世祖祠,为三进两天井结构,前座宽34米,深29米。中后座宽17米,深39米,共占地1632平方米,建筑恢宏大气,装饰富丽堂皇。
显宗祠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在不同年代都有过辉煌的历史。作为书院、学校,培育出许多仁人志士,不仅出现过陈昊元、陈廷选、陈仲良等清官贤臣,更重要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岭村是抗日游击区,显宗祠是其抗日救国的发源地,广游二支队在此办公、开会、宣传民众。这一时期,大岭村涌现过11位为国捐躯的英烈。
陈氏大宗祠。
位于村山祠塘街。始建于宋朝,2000年重建,占地300多平方,门前广场1250平方。该祠是为大岭村陈氏开基祖遗庆公而建,在该村有着最为重要的历史及社会地位。
蚝壳墙。
村里两塘公祠、朝列大夫祠的蚝壳墙建造于明朝,距今五六百年历史。珠江三角洲出海口周边的渔村和农村,过去养蚝成风,蚝壳资源丰富。蚝壳既可以烧制亮灰做成砌砖瓦的粘结材料,又可以做砌墙的砌体材料,据说是用生蚝壳拌上黄泥,加上红糖、蒸熟的糯米,一层层堆砌起来,不仅有隔音效果,而且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坚固耐用,是生态建筑的见证。
划龙舟:村里传统的活动
2009年,石楼镇被命名为“中国龙舟文化之乡”,据村民介绍,大岭村还是端午节划龙舟主要活动场所之一。活动当天,大岭村每个龙船会均会将龙舟汇集在玉带河一带游龙,其它村龙舟也会到大岭村各祠堂去探酒,表示祝贺。龙舟,本地称“桡”,方言指桨,代表龙舟。
大岭村龙船很有特色,分为白桡、黑桡和红桡等几种,其中白桡和黑桡尤为著名。在显宗祠堂里,就摆放着两部黑桡。
大岭村独特的自然观景、人文观景,造就了这一历史文化名村,由于知道的人不多,恰恰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慢慢悠荡、拍照也不用担心拍得“亲戚”太多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