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再温 栗战书:从河北平山红色家庭走来的全国人大委员长

栗再温:栗再温传部长、书记,冀鲁豫特委宣传部长,冀西特委组织部长、书记,晋察冀四分区地委书记。他从1934年至1940年,前后在冀西工作战斗了5年多的时间。作为平山早期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又是老百

栗再温

传部长、书记,冀鲁豫特委宣传部长,冀西特委组织部长、书记,晋察冀四分区地委书记。他从1934年至1940年,前后在冀西工作战斗了5年多的时间。作为平山早期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又是老百姓公认的“大共产党”,他居住的地方自然成为当时平山革命的重要聚集地和指挥中心。“南沟出了个栗再温”“南沟闹起了共产党”,“南沟是共产党的一个窝子”,这些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的话反映出了人民的心声和南沟的影响。后来在晋察冀革命斗争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李德仲、王昭、于光汉、徐达本、姜占春等都曾到过南沟,请他指导工作,和他共商对敌斗争方略。这个仅有五六户人家的南沟,也因此成为敌人眼中的“赤色村庄”。从1935年至1943年,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寇对这里恨之入骨,十几次奔袭抓捕,数次抄家抢劫,三次放火烧房,栗家始终坚强不屈。家破人亡,革命信念不动摇;环境险恶,忠心赤胆不畏难。栗再温和他的战友们领导冀西人民,逐步把冀西建设成为铜墙铁壁的抗日根据地,平山县被誉为“抗日模范县”,为后来解放战争时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华北总工会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书记处书记,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候补书记、书记,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等职。1967年2月被林彪、“四人帮”及其在山东的代理人王效禹迫害致死,终年59岁。1979年平反昭雪,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栗战书的三祖父栗建周,抗战开始时将自己的药铺卖掉,参加了八路军工作团;祖父栗从周,1938年入党,1939年6月参加革命,31岁时即开始掌管几十口人的大家庭,曾任平山县抗敌后援联合会主任,平山县第一、二届议员,第三届议长。建国后任正定果树研究所书记、所长等职,视所如家、艰苦创业、克己奉公,被职工誉为“创业所长”。1963年病逝,享年68岁,生前享受地专级待遇。栗战书的父亲栗政修,1934年入党,曾任党的地下交通员和村支部委员,经常受栗再温等人派遣传递情报、散发传单、站岗放哨等,为党的事业和抗日救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当父辈和兄弟们都参加了革命工作,家中只留下他一个男劳力,其余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时,他以自己的勤劳、善良和坚韧,毅然肩负起耕种农田和管理家务的重担,为这个拥有几十口人,先后走出多位高级干部和多位县团级干部、专家、教授等各方面人才的大家庭,默默无闻奉献了一生,是栗氏革命大家庭的好后勤、好管家。1992年病故,享年79岁,去世时全家老小和全村村民无不悲痛落泪。栗战书的叔父栗政清,1933年入党,曾任平山县委委员、共青团平山县委第一任书记。他不畏强暴,铁骨铮铮,宁死不屈,1936年底牺牲于天津的日本监狱,年仅20岁。烈士遗体下落不明,英魂未能回归故里;叔父栗政通,1938年入党,参加了后来曾被聂荣臻誉为“铁的子弟兵”、被毛泽东誉为“王者之师”的“平山团”(即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南征北战,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解放战争时,这位身经百战的营长壮烈牺牲于陕西扶眉,为革命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叔父栗政民,1933年入党,早年参加平山游击队,后参加了“平山团”,戎马一生,因伤致残。在这个大家庭中,自1927年至抗战期间共有27人先后参加革命。受革命大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栗战书自幼勤劳善良、聪敏上进。在杜家庄读小学时,成绩就很优异。后来,他到古月镇读中学,初一时写的作文就被在全校作为范文。祖辈、父辈们的事迹深深影响教育着他,使他从小就对党产生了真挚浓烈的感情,对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英雄无限景仰。他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那里的沟沟岭岭、一草一木和勤劳善良的人民,更热爱自己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革命大家庭。因此,他总有许多感情要抒发,总有许多心里话要倾诉。这或许就是他作文写得好的“秘密”;或许也正是由此,他的心底开始萌发一缕缕诗思,为他后来爱上古体诗词创作埋下了“伏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了课,中学毕业的栗战书只好回到村里,当起了生产队的“放羊倌”。这几年,他就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除了放羊还学会了耕耩拉打等多种农活。他每天早出晚归,不辍劳作,为这个大家庭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由于杜家庄一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加上当时政策上的诸多失误,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很差。因此,他吃了许多苦,但也得到了从身体到心智的磨砺和锻炼,为他后来走上日益重要的工作岗位做好了多方面的准备。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栗战书仍然保持着极强的求知欲。他想尽办法找书来读,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栗战书还常常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栗政通的地方,遥想着当年叔叔驰骋疆场、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壮烈牺牲的英武身姿和悲壮场景,憧憬着自己也能像革命先辈一样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2005年,栗战书在从未见过面的叔叔栗政通牺牲56年的时候,以饱蘸亲情与激情的笔触,写下了《寸心的表白——缅怀叔父栗政通烈士》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份不同寻常的英雄情结。他这样写道:“我中学毕业回乡务农,在生产队里当了几年‘放羊倌’。每当我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的这座山头时,不尽的思念总是涌上心头。我常常蹲在山头上,两眼凝视着叔叔的墓,没有见过面的叔叔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他站在山头上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他端着冲锋枪向疯狂的敌人扫射;他用刺刀扎向敌人的胸膛,敌人应声倒下;他骑着战马,高举着手枪,率领着千军万马向前奔腾,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挡;他受伤了,额头上裹着绷带,用手捂着淌血的腹部,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他,在我的想像中,就是手托炸药包的董存瑞,就是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端着爆破筒跳入敌群的王成!”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71年,公社领导看栗战书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就推荐他上了石家庄地区财贸学校。栗战书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除认真学好课堂知识外,还不断拓宽知识面,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等,均有所涉猎,专业水平逐渐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学功底也日渐深厚。毕业考试时,8门课程中有7门是满分,总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在毕业典礼上,他还代表全体毕业生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1972年栗战书走上工作岗位。在河北,他从石家庄地区商业局办公室干事做起,33岁任县委书记,35岁任地区行署专员,36岁任团省委书记,43岁任省委常委、秘书长,从而跃入副省级行列。1998年后,他奉调到陕西工作,曾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2003年12月至2004年9月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同年10月任黑龙江省副省长。2007年12月任黑龙江省代省长。2008年1月当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2010年8月21日,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男儿不惧请临危,山岳多姿看峰回。 秋风浩荡欺弱骨,鹰击长空展雄飞。”这是栗战书在那个“江畔思乡”的中秋之夜写下的另一首诗作。与前一首不同,从中人们读到的是志士男儿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从1972年参加工作,38年的时间,栗战书先后在华北、西北、东北工作、任职,如今又走进祖国的西南省份,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实践着对叔叔许下的诺言:“作为您的晚辈,侄儿也将以‘战士的心’与您相会—‘共产党人是刚强的,共产党人是勇敢的,共产党人是无畏的,共产党人是无私的’。叔叔等老一辈革命先烈高尚的精神和品格,将激励着我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做人民的好公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满腔热忱地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贵州改革”微信内容2018年第080期(总第460期)

栗再温

栗再温

了《寸心的表白——缅怀叔父栗政通烈士》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份不同寻常的英雄情结。他这样写道:“我中学毕业回乡务农,在生产队里当了几年‘放羊倌’。每当我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的这座山头时,不尽的思念总是涌上心头。我常常蹲在山头上,两眼凝视着叔叔的墓,没有见过面的叔叔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他站在山头上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他端着冲锋枪向疯狂的敌人扫射;他用刺刀扎向敌人的胸膛,敌人应声倒下;他骑着战马,高举着手枪,率领着千军万马向前奔腾,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挡;他受伤了,额头上裹着绷带,用手捂着淌血的腹部,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他,在我的想像中,就是手托炸药包的董存瑞,就是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端着爆破筒跳入敌群的王成!”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71年,公社领导看栗战书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就推荐他上了石家庄地区财贸学校。栗战书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除认真学好课堂知识外,还不断拓宽知识面,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等,均有所涉猎,专业水平逐渐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学功底也日渐深厚。毕业考试时,8门课程中有7门是满分,总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在毕业典礼上,他还代表全体毕业生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1972年栗战书走上工作岗位。在河北,他从石家庄地区商业局办公室干事做起,33岁任县委书记,35岁任地区行署专员,36岁任团省委书记,43岁任省委常委、秘书长,从而跃入副省级行列。1998年后,他奉调到陕西工作,曾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2003年12月至2004年9月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同年10月任黑龙江省副省长。2007年12月任黑龙江省代省长。2008年1月当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2010年8月21日,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男儿不惧请临危,山岳多姿看峰回。 秋风浩荡欺弱骨,鹰击长空展雄飞。”这是栗战书在那个“江畔思乡”的中秋之夜写下的另一首诗作。与前一首不同,从中人们读到的是志士男儿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从1972年参加工作,38年的时间,栗战书先后在华北、西北、东北工作、任职,如今又走进祖国的西南省份,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实践着对叔叔许下的诺言:“作为您的晚辈,侄儿也将以‘战士的心’与您相会—‘共产党人是刚强的,共产党人是勇敢的,共产党人是无畏的,共产党人是无私的’。叔叔等老一辈革命先烈高尚的精神和品格,将激励着我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做人民的好公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满腔热忱地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贵州改革”微信内容2018年第080期(总第460期)

栗再温

样一种环境中,栗战书仍然保持着极强的求知欲。他想尽办法找书来读,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栗战书还常常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栗政通的地方,遥想着当年叔叔驰骋疆场、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壮烈牺牲的英武身姿和悲壮场景,憧憬着自己也能像革命先辈一样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2005年,栗战书在从未见过面的叔叔栗政通牺牲56年的时候,以饱蘸亲情与激情的笔触,写下了《寸心的表白——缅怀叔父栗政通烈士》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份不同寻常的英雄情结。他这样写道:“我中学毕业回乡务农,在生产队里当了几年‘放羊倌’。每当我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的这座山头时,不尽的思念总是涌上心头。我常常蹲在山头上,两眼凝视着叔叔的墓,没有见过面的叔叔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他站在山头上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他端着冲锋枪向疯狂的敌人扫射;他用刺刀扎向敌人的胸膛,敌人应声倒下;他骑着战马,高举着手枪,率领着千军万马向前奔腾,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挡;他受伤了,额头上裹着绷带,用手捂着淌血的腹部,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他,在我的想像中,就是手托炸药包的董存瑞,就是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端着爆破筒跳入敌群的王成!”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71年,公社领导看栗战书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就推荐他上了石家庄地区财贸学校。栗战书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除认真学好课堂知识外,还不断拓宽知识面,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等,均有所涉猎,专业水平逐渐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学功底也日渐深厚。毕业考试时,8门课程中有7门是满分,总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在毕业典礼上,他还代表全体毕业生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1972年栗战书走上工作岗位。在河北,他从石家庄地区商业局办公室干事做起,33岁任县委书记,35岁任地区行署专员,36岁任团省委书记,43岁任省委常委、秘书长,从而跃入副省级行列。1998年后,他奉调到陕西工作,曾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2003年12月至2004年9月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同年10月任黑龙江省副省长。2007年12月任黑龙江省代省长。2008年1月当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2010年8月21日,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男儿不惧请临危,山岳多姿看峰回。 秋风浩荡欺弱骨,鹰击长空展雄飞。”这是栗战书在那个“江畔思乡”的中秋之夜写下的另一首诗作。与前一首不同,从中人们读到的是志士男儿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从1972年参加工作,38年的时间,栗战书先后在华北、西北、东北工作、任职,如今又走进祖国的西南省份,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实践着对叔叔许下的诺言:“作为您的晚辈,侄儿也将以‘战士的心’与您相会—‘共产党人是刚强的,共产党人是勇敢的,共产党人是无畏的,共产党人是无私的’。叔叔等老一辈革命先烈高尚的精神和品格,将激励着我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做人民的好公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满腔热忱地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贵州改革”微信内容2018年第080期(总第460期)

栗再温

家的南沟,也因此成为敌人眼中的“赤色村庄”。从1935年至1943年,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寇对这里恨之入骨,十几次奔袭抓捕,数次抄家抢劫,三次放火烧房,栗家始终坚强不屈。家破人亡,革命信念不动摇;环境险恶,忠心赤胆不畏难。栗再温和他的战友们领导冀西人民,逐步把冀西建设成为铜墙铁壁的抗日根据地,平山县被誉为“抗日模范县”,为后来解放战争时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华北总工会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书记处书记,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候补书记、书记,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等职。1967年2月被林彪、“四人帮”及其在山东的代理人王效禹迫害致死,终年59岁。1979年平反昭雪,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栗战书的三祖父栗建周,抗战开始时将自己的药铺卖掉,参加了八路军工作团;祖父栗从周,1938年入党,1939年6月参加革命,31岁时即开始掌管几十口人的大家庭,曾任平山县抗敌后援联合会主任,平山县第一、二届议员,第三届议长。建国后任正定果树研究所书记、所长等职,视所如家、艰苦创业、克己奉公,被职工誉为“创业所长”。1963年病逝,享年68岁,生前享受地专级待遇。栗战书的父亲栗政修,1934年入党,曾任党的地下交通员和村支部委员,经常受栗再温等人派遣传递情报、散发传单、站岗放哨等,为党的事业和抗日救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当父辈和兄弟们都参加了革命工作,家中只留下他一个男劳力,其余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时,他以自己的勤劳、善良和坚韧,毅然肩负起耕种农田和管理家务的重担,为这个拥有几十口人,先后走出多位高级干部和多位县团级干部、专家、教授等各方面人才的大家庭,默默无闻奉献了一生,是栗氏革命大家庭的好后勤、好管家。1992年病故,享年79岁,去世时全家老小和全村村民无不悲痛落泪。栗战书的叔父栗政清,1933年入党,曾任平山县委委员、共青团平山县委第一任书记。他不畏强暴,铁骨铮铮,宁死不屈,1936年底牺牲于天津的日本监狱,年仅20岁。烈士遗体下落不明,英魂未能回归故里;叔父栗政通,1938年入党,参加了后来曾被聂荣臻誉为“铁的子弟兵”、被毛泽东誉为“王者之师”的“平山团”(即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南征北战,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解放战争时,这位身经百战的营长壮烈牺牲于陕西扶眉,为革命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叔父栗政民,1933年入党,早年参加平山游击队,后参加了“平山团”,戎马一生,因伤致残。在这个大家庭中,自1927年至抗战期间共有27人先后参加革命。受革命大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栗战书自幼勤劳善良、聪敏上进。在杜家庄读小学时,成绩就很优异。后来,他到古月镇读中学,初一时写的作文就被在全校作为范文。祖辈、父辈们的事迹深深影响教育着他,使他从小就对党产生了真挚浓烈的感情,对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英雄无限景仰。他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那里的沟沟岭岭、一草一木和勤劳善良的人民,更热爱自己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革命大家庭。因此,他总有许多感情要抒发,总有许多心里话要倾诉。这或许就是他作文写得好的“秘密”;或许也正是由此,他的心底开始萌发一缕缕诗思,为他后来爱上古体诗词创作埋下了“伏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了课,中学毕业的栗战书只好回到村里,当起了生产队的“放羊倌”。这几年,他就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除了放羊还学会了耕耩拉打等多种农活。他每天早出晚归,不辍劳作,为这个大家庭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由于杜家庄一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加上当时政策上的诸多失误,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很差。因此,他吃了许多苦,但也得到了从身体到心智的磨砺和锻炼,为他后来走上日益重要的工作岗位做好了多方面的准备。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栗战书仍然保持着极强的求知欲。他想尽办法找书来读,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栗战书还常常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栗政通的地方,遥想着当年叔叔驰骋疆场、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壮烈牺牲的英武身姿和悲壮场景,憧憬着自己也能像革命先辈一样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2005年,栗战书在从未见过面的叔叔栗政通牺牲56年的时候,以饱蘸亲情与激情的笔触,写下了《寸心的表白——缅怀叔父栗政通烈士》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份不同寻常的英雄情结。他这样写道:“我中学毕业回乡务农,在生产队里当了几年‘放羊倌’。每当我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的这座山头时,不尽的思念总是涌上心头。我常常蹲在山头上,两眼凝视着叔叔的墓,没有见过面的叔叔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他站在山头上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他端着冲锋枪向疯狂的敌人扫射;他用刺刀扎向敌人的胸膛,敌人应声倒下;他骑着战马,高举着手枪,率领着千军万马向前奔腾,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挡;他受伤了,额头上裹着绷带,用手捂着淌血的腹部,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他,在我的想像中,就是手托炸药包的董存瑞,就是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端着爆破筒跳入敌群的王成!”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71年,公社领导看栗战书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就推荐他上了石家庄地区财贸学校。栗战书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除认真学好课堂知识外,还不断拓宽知识面,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等,均有所涉猎,专业水平逐渐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学功底也日渐深厚。毕业考试时,8门课程中有7门是满分,总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在毕业典礼上,他还代表全体毕业生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1972年栗战书走上工作岗位。在河北,他从石家庄地区商业局办公室干事做起,33岁任县委书记,35岁任地区行署专员,36岁任团省委书记,43岁任省委常委、秘书长,从而跃入副省级行列。1998年后,他奉调到陕西工作,曾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2003年12月至2004年9月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同年10月任黑龙江省副省长。2007年12月任黑龙江省代省长。2008年1月当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2010年8月21日,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男儿不惧请临危,山岳多姿看峰回。 秋风浩荡欺弱骨,鹰击长空展雄飞。”这是栗战书在那个“江畔思乡”的中秋之夜写下的另一首诗作。与前一首不同,从中人们读到的是志士男儿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从1972年参加工作,38年的时间,栗战书先后在华北、西北、东北工作、任职,如今又走进祖国的西南省份,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实践着对叔叔许下的诺言:“作为您的晚辈,侄儿也将以‘战士的心’与您相会—‘共产党人是刚强的,共产党人是勇敢的,共产党人是无畏的,共产党人是无私的’。叔叔等老一辈革命先烈高尚的精神和品格,将激励着我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做人民的好公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满腔热忱地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贵州改革”微信内容2018年第080期(总第460期)

栗再温

校作为范文。祖辈、父辈们的事迹深深影响教育着他,使他从小就对党产生了真挚浓烈的感情,对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英雄无限景仰。他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那里的沟沟岭岭、一草一木和勤劳善良的人民,更热爱自己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革命大家庭。因此,他总有许多感情要抒发,总有许多心里话要倾诉。这或许就是他作文写得好的“秘密”;或许也正是由此,他的心底开始萌发一缕缕诗思,为他后来爱上古体诗词创作埋下了“伏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了课,中学毕业的栗战书只好回到村里,当起了生产队的“放羊倌”。这几年,他就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除了放羊还学会了耕耩拉打等多种农活。他每天早出晚归,不辍劳作,为这个大家庭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由于杜家庄一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加上当时政策上的诸多失误,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很差。因此,他吃了许多苦,但也得到了从身体到心智的磨砺和锻炼,为他后来走上日益重要的工作岗位做好了多方面的准备。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栗战书仍然保持着极强的求知欲。他想尽办法找书来读,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栗战书还常常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栗政通的地方,遥想着当年叔叔驰骋疆场、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壮烈牺牲的英武身姿和悲壮场景,憧憬着自己也能像革命先辈一样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2005年,栗战书在从未见过面的叔叔栗政通牺牲56年的时候,以饱蘸亲情与激情的笔触,写下了《寸心的表白——缅怀叔父栗政通烈士》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份不同寻常的英雄情结。他这样写道:“我中学毕业回乡务农,在生产队里当了几年‘放羊倌’。每当我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的这座山头时,不尽的思念总是涌上心头。我常常蹲在山头上,两眼凝视着叔叔的墓,没有见过面的叔叔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他站在山头上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他端着冲锋枪向疯狂的敌人扫射;他用刺刀扎向敌人的胸膛,敌人应声倒下;他骑着战马,高举着手枪,率领着千军万马向前奔腾,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挡;他受伤了,额头上裹着绷带,用手捂着淌血的腹部,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他,在我的想像中,就是手托炸药包的董存瑞,就是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端着爆破筒跳入敌群的王成!”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71年,公社领导看栗战书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就推荐他上了石家庄地区财贸学校。栗战书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除认真学好课堂知识外,还不断拓宽知识面,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等,均有所涉猎,专业水平逐渐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学功底也日渐深厚。毕业考试时,8门课程中有7门是满分,总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在毕业典礼上,他还代表全体毕业生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1972年栗战书走上工作岗位。在河北,他从石家庄地区商业局办公室干事做起,33岁任县委书记,35岁任地区行署专员,36岁任团省委书记,43岁任省委常委、秘书长,从而跃入副省级行列。1998年后,他奉调到陕西工作,曾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2003年12月至2004年9月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同年10月任黑龙江省副省长。2007年12月任黑龙江省代省长。2008年1月当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2010年8月21日,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男儿不惧请临危,山岳多姿看峰回。 秋风浩荡欺弱骨,鹰击长空展雄飞。”这是栗战书在那个“江畔思乡”的中秋之夜写下的另一首诗作。与前一首不同,从中人们读到的是志士男儿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从1972年参加工作,38年的时间,栗战书先后在华北、西北、东北工作、任职,如今又走进祖国的西南省份,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实践着对叔叔许下的诺言:“作为您的晚辈,侄儿也将以‘战士的心’与您相会—‘共产党人是刚强的,共产党人是勇敢的,共产党人是无畏的,共产党人是无私的’。叔叔等老一辈革命先烈高尚的精神和品格,将激励着我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做人民的好公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满腔热忱地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贵州改革”微信内容2018年第080期(总第460期)

栗再温

,平山县第一、二届议员,第三届议长。建国后任正定果树研究所书记、所长等职,视所如家、艰苦创业、克己奉公,被职工誉为“创业所长”。1963年病逝,享年68岁,生前享受地专级待遇。栗战书的父亲栗政修,1934年入党,曾任党的地下交通员和村支部委员,经常受栗再温等人派遣传递情报、散发传单、站岗放哨等,为党的事业和抗日救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当父辈和兄弟们都参加了革命工作,家中只留下他一个男劳力,其余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时,他以自己的勤劳、善良和坚韧,毅然肩负起耕种农田和管理家务的重担,为这个拥有几十口人,先后走出多位高级干部和多位县团级干部、专家、教授等各方面人才的大家庭,默默无闻奉献了一生,是栗氏革命大家庭的好后勤、好管家。1992年病故,享年79岁,去世时全家老小和全村村民无不悲痛落泪。栗战书的叔父栗政清,1933年入党,曾任平山县委委员、共青团平山县委第一任书记。他不畏强暴,铁骨铮铮,宁死不屈,1936年底牺牲于天津的日本监狱,年仅20岁。烈士遗体下落不明,英魂未能回归故里;叔父栗政通,1938年入党,参加了后来曾被聂荣臻誉为“铁的子弟兵”、被毛泽东誉为“王者之师”的“平山团”(即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南征北战,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解放战争时,这位身经百战的营长壮烈牺牲于陕西扶眉,为革命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叔父栗政民,1933年入党,早年参加平山游击队,后参加了“平山团”,戎马一生,因伤致残。在这个大家庭中,自1927年至抗战期间共有27人先后参加革命。受革命大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栗战书自幼勤劳善良、聪敏上进。在杜家庄读小学时,成绩就很优异。后来,他到古月镇读中学,初一时写的作文就被在全校作为范文。祖辈、父辈们的事迹深深影响教育着他,使他从小就对党产生了真挚浓烈的感情,对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英雄无限景仰。他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那里的沟沟岭岭、一草一木和勤劳善良的人民,更热爱自己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革命大家庭。因此,他总有许多感情要抒发,总有许多心里话要倾诉。这或许就是他作文写得好的“秘密”;或许也正是由此,他的心底开始萌发一缕缕诗思,为他后来爱上古体诗词创作埋下了“伏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了课,中学毕业的栗战书只好回到村里,当起了生产队的“放羊倌”。这几年,他就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除了放羊还学会了耕耩拉打等多种农活。他每天早出晚归,不辍劳作,为这个大家庭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由于杜家庄一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加上当时政策上的诸多失误,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很差。因此,他吃了许多苦,但也得到了从身体到心智的磨砺和锻炼,为他后来走上日益重要的工作岗位做好了多方面的准备。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栗战书仍然保持着极强的求知欲。他想尽办法找书来读,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栗战书还常常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栗政通的地方,遥想着当年叔叔驰骋疆场、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壮烈牺牲的英武身姿和悲壮场景,憧憬着自己也能像革命先辈一样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2005年,栗战书在从未见过面的叔叔栗政通牺牲56年的时候,以饱蘸亲情与激情的笔触,写下了《寸心的表白——缅怀叔父栗政通烈士》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份不同寻常的英雄情结。他这样写道:“我中学毕业回乡务农,在生产队里当了几年‘放羊倌’。每当我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的这座山头时,不尽的思念总是涌上心头。我常常蹲在山头上,两眼凝视着叔叔的墓,没有见过面的叔叔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他站在山头上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他端着冲锋枪向疯狂的敌人扫射;他用刺刀扎向敌人的胸膛,敌人应声倒下;他骑着战马,高举着手枪,率领着千军万马向前奔腾,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挡;他受伤了,额头上裹着绷带,用手捂着淌血的腹部,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他,在我的想像中,就是手托炸药包的董存瑞,就是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端着爆破筒跳入敌群的王成!”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71年,公社领导看栗战书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就推荐他上了石家庄地区财贸学校。栗战书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除认真学好课堂知识外,还不断拓宽知识面,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等,均有所涉猎,专业水平逐渐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学功底也日渐深厚。毕业考试时,8门课程中有7门是满分,总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在毕业典礼上,他还代表全体毕业生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1972年栗战书走上工作岗位。在河北,他从石家庄地区商业局办公室干事做起,33岁任县委书记,35岁任地区行署专员,36岁任团省委书记,43岁任省委常委、秘书长,从而跃入副省级行列。1998年后,他奉调到陕西工作,曾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2003年12月至2004年9月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同年10月任黑龙江省副省长。2007年12月任黑龙江省代省长。2008年1月当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2010年8月21日,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男儿不惧请临危,山岳多姿看峰回。 秋风浩荡欺弱骨,鹰击长空展雄飞。”这是栗战书在那个“江畔思乡”的中秋之夜写下的另一首诗作。与前一首不同,从中人们读到的是志士男儿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从1972年参加工作,38年的时间,栗战书先后在华北、西北、东北工作、任职,如今又走进祖国的西南省份,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实践着对叔叔许下的诺言:“作为您的晚辈,侄儿也将以‘战士的心’与您相会—‘共产党人是刚强的,共产党人是勇敢的,共产党人是无畏的,共产党人是无私的’。叔叔等老一辈革命先烈高尚的精神和品格,将激励着我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做人民的好公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满腔热忱地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贵州改革”微信内容2018年第080期(总第460期)

栗再温

栗再温

禹迫害致死,终年59岁。1979年平反昭雪,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栗战书的三祖父栗建周,抗战开始时将自己的药铺卖掉,参加了八路军工作团;祖父栗从周,1938年入党,1939年6月参加革命,31岁时即开始掌管几十口人的大家庭,曾任平山县抗敌后援联合会主任,平山县第一、二届议员,第三届议长。建国后任正定果树研究所书记、所长等职,视所如家、艰苦创业、克己奉公,被职工誉为“创业所长”。1963年病逝,享年68岁,生前享受地专级待遇。栗战书的父亲栗政修,1934年入党,曾任党的地下交通员和村支部委员,经常受栗再温等人派遣传递情报、散发传单、站岗放哨等,为党的事业和抗日救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当父辈和兄弟们都参加了革命工作,家中只留下他一个男劳力,其余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时,他以自己的勤劳、善良和坚韧,毅然肩负起耕种农田和管理家务的重担,为这个拥有几十口人,先后走出多位高级干部和多位县团级干部、专家、教授等各方面人才的大家庭,默默无闻奉献了一生,是栗氏革命大家庭的好后勤、好管家。1992年病故,享年79岁,去世时全家老小和全村村民无不悲痛落泪。栗战书的叔父栗政清,1933年入党,曾任平山县委委员、共青团平山县委第一任书记。他不畏强暴,铁骨铮铮,宁死不屈,1936年底牺牲于天津的日本监狱,年仅20岁。烈士遗体下落不明,英魂未能回归故里;叔父栗政通,1938年入党,参加了后来曾被聂荣臻誉为“铁的子弟兵”、被毛泽东誉为“王者之师”的“平山团”(即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南征北战,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解放战争时,这位身经百战的营长壮烈牺牲于陕西扶眉,为革命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叔父栗政民,1933年入党,早年参加平山游击队,后参加了“平山团”,戎马一生,因伤致残。在这个大家庭中,自1927年至抗战期间共有27人先后参加革命。受革命大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栗战书自幼勤劳善良、聪敏上进。在杜家庄读小学时,成绩就很优异。后来,他到古月镇读中学,初一时写的作文就被在全校作为范文。祖辈、父辈们的事迹深深影响教育着他,使他从小就对党产生了真挚浓烈的感情,对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英雄无限景仰。他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那里的沟沟岭岭、一草一木和勤劳善良的人民,更热爱自己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革命大家庭。因此,他总有许多感情要抒发,总有许多心里话要倾诉。这或许就是他作文写得好的“秘密”;或许也正是由此,他的心底开始萌发一缕缕诗思,为他后来爱上古体诗词创作埋下了“伏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了课,中学毕业的栗战书只好回到村里,当起了生产队的“放羊倌”。这几年,他就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除了放羊还学会了耕耩拉打等多种农活。他每天早出晚归,不辍劳作,为这个大家庭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由于杜家庄一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加上当时政策上的诸多失误,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很差。因此,他吃了许多苦,但也得到了从身体到心智的磨砺和锻炼,为他后来走上日益重要的工作岗位做好了多方面的准备。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栗战书仍然保持着极强的求知欲。他想尽办法找书来读,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栗战书还常常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栗政通的地方,遥想着当年叔叔驰骋疆场、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壮烈牺牲的英武身姿和悲壮场景,憧憬着自己也能像革命先辈一样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2005年,栗战书在从未见过面的叔叔栗政通牺牲56年的时候,以饱蘸亲情与激情的笔触,写下了《寸心的表白——缅怀叔父栗政通烈士》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份不同寻常的英雄情结。他这样写道:“我中学毕业回乡务农,在生产队里当了几年‘放羊倌’。每当我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的这座山头时,不尽的思念总是涌上心头。我常常蹲在山头上,两眼凝视着叔叔的墓,没有见过面的叔叔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他站在山头上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他端着冲锋枪向疯狂的敌人扫射;他用刺刀扎向敌人的胸膛,敌人应声倒下;他骑着战马,高举着手枪,率领着千军万马向前奔腾,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挡;他受伤了,额头上裹着绷带,用手捂着淌血的腹部,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他,在我的想像中,就是手托炸药包的董存瑞,就是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端着爆破筒跳入敌群的王成!”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71年,公社领导看栗战书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就推荐他上了石家庄地区财贸学校。栗战书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除认真学好课堂知识外,还不断拓宽知识面,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等,均有所涉猎,专业水平逐渐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学功底也日渐深厚。毕业考试时,8门课程中有7门是满分,总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在毕业典礼上,他还代表全体毕业生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1972年栗战书走上工作岗位。在河北,他从石家庄地区商业局办公室干事做起,33岁任县委书记,35岁任地区行署专员,36岁任团省委书记,43岁任省委常委、秘书长,从而跃入副省级行列。1998年后,他奉调到陕西工作,曾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2003年12月至2004年9月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同年10月任黑龙江省副省长。2007年12月任黑龙江省代省长。2008年1月当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2010年8月21日,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男儿不惧请临危,山岳多姿看峰回。 秋风浩荡欺弱骨,鹰击长空展雄飞。”这是栗战书在那个“江畔思乡”的中秋之夜写下的另一首诗作。与前一首不同,从中人们读到的是志士男儿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从1972年参加工作,38年的时间,栗战书先后在华北、西北、东北工作、任职,如今又走进祖国的西南省份,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实践着对叔叔许下的诺言:“作为您的晚辈,侄儿也将以‘战士的心’与您相会—‘共产党人是刚强的,共产党人是勇敢的,共产党人是无畏的,共产党人是无私的’。叔叔等老一辈革命先烈高尚的精神和品格,将激励着我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做人民的好公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满腔热忱地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贵州改革”微信内容2018年第080期(总第460期)

栗再温

栗再温

力量。由于杜家庄一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加上当时政策上的诸多失误,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很差。因此,他吃了许多苦,但也得到了从身体到心智的磨砺和锻炼,为他后来走上日益重要的工作岗位做好了多方面的准备。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栗战书仍然保持着极强的求知欲。他想尽办法找书来读,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栗战书还常常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栗政通的地方,遥想着当年叔叔驰骋疆场、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壮烈牺牲的英武身姿和悲壮场景,憧憬着自己也能像革命先辈一样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2005年,栗战书在从未见过面的叔叔栗政通牺牲56年的时候,以饱蘸亲情与激情的笔触,写下了《寸心的表白——缅怀叔父栗政通烈士》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份不同寻常的英雄情结。他这样写道:“我中学毕业回乡务农,在生产队里当了几年‘放羊倌’。每当我赶着羊群,来到埋葬叔叔的这座山头时,不尽的思念总是涌上心头。我常常蹲在山头上,两眼凝视着叔叔的墓,没有见过面的叔叔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他站在山头上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他端着冲锋枪向疯狂的敌人扫射;他用刺刀扎向敌人的胸膛,敌人应声倒下;他骑着战马,高举着手枪,率领着千军万马向前奔腾,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挡;他受伤了,额头上裹着绷带,用手捂着淌血的腹部,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冲去……他,在我的想像中,就是手托炸药包的董存瑞,就是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端着爆破筒跳入敌群的王成!”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71年,公社领导看栗战书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就推荐他上了石家庄地区财贸学校。栗战书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除认真学好课堂知识外,还不断拓宽知识面,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等,均有所涉猎,专业水平逐渐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学功底也日渐深厚。毕业考试时,8门课程中有7门是满分,总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在毕业典礼上,他还代表全体毕业生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1972年栗战书走上工作岗位。在河北,他从石家庄地区商业局办公室干事做起,33岁任县委书记,35岁任地区行署专员,36岁任团省委书记,43岁任省委常委、秘书长,从而跃入副省级行列。1998年后,他奉调到陕西工作,曾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2003年12月至2004年9月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同年10月任黑龙江省副省长。2007年12月任黑龙江省代省长。2008年1月当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2010年8月21日,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男儿不惧请临危,山岳多姿看峰回。 秋风浩荡欺弱骨,鹰击长空展雄飞。”这是栗战书在那个“江畔思乡”的中秋之夜写下的另一首诗作。与前一首不同,从中人们读到的是志士男儿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从1972年参加工作,38年的时间,栗战书先后在华北、西北、东北工作、任职,如今又走进祖国的西南省份,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实践着对叔叔许下的诺言:“作为您的晚辈,侄儿也将以‘战士的心’与您相会—‘共产党人是刚强的,共产党人是勇敢的,共产党人是无畏的,共产党人是无私的’。叔叔等老一辈革命先烈高尚的精神和品格,将激励着我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做人民的好公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满腔热忱地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贵州改革”微信内容2018年第080期(总第460期)

栗再温

作者: 胜道起名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